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投資既是當前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供給。對經濟增長起作用的投資指的是有效投資,盲目投資、重復投資、無效投資不僅不會拉動經濟增長,還會導致資金浪費、資金鏈斷裂,甚至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擴大投資的關鍵在于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這不僅能夠滿足當下的需求,而且能夠創造新的需求,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兩方面促進經濟增長,是做好明年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指向。
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是經過實踐證明能夠應對下行壓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持續大量的投資。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能夠從促進技術進步、勞動力轉移、人力資本積累、對外開放等多個方面,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投資每增長10%,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就能提高1.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年均增長16%以上,年均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達到37%。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投資率保持在40%以上,投資年均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更是達到41%。在應對“非典”、國際金融危機、新冠疫情期間,我國均及時出臺了擴大有效投資的重大舉措,對穩定經濟增長發揮了關鍵作用。今年以來,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黨和國家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加力推出一攬子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增量政策。通過促進有效投資穩步擴大,有力扭轉了市場預期,提振經營主體投資信心。1—10月,在房地產投資下降10.3%的情況下,總體投資實現穩定增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是解決當前總需求不足、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弱項的重要手段
當前,我國面對更加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迫切需要通過增加投資積極擴大內需。一方面,我國總量上仍存在投資不足問題,還有很多短板弱項亟須補齊,比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普惠資源供給不足,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等城市更新任務繁重,新興和未來產業發展水平與一些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等。另一方面,我國結構性投資短缺的問題仍較為突出。與一些工業化國家普遍面臨的大規模投資機會缺乏、投資相對不足等對生產率增長的制約不同,盡管可能某些領域、某些區域存在投資的結構性過剩,但我國仍然擁有大量的潛在投資機會。我國正處于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關鍵時期,基礎設施結構和功能優化投資空間仍待釋放。比如,我國基礎設施聯通度和協同性水平有待提高,大城市交通擁堵等壓力日益增加,而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和邊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待加強。加大相關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快項目建設,能夠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是更好強化消費和投資之間相互促進關系的重要驅動
消費和投資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是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環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消費和生產的關系時指出,生產與消費具有直接同一性,“生產是消費,消費是生產”;生產創造和決定消費,“生產生產著消費”,生產不僅創造消費品,還創造消費者,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看,生產是真正的主動因素,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費作為生產的目標,是社會再生產系統的“一個內在因素”;消費對生產具有巨大反作用,“消費生產著生產”,消費是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投資可以為消費提供產品、場景和條件,消費的規模擴大和質量升級也可推動釋放投資需求、引領投資結構優化。消費能為有效投資和長期經濟增長提供基礎和方向,而投資則是為有效需求提供供給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支撐收入和消費的關鍵。進一步打通阻礙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與循環的卡點和堵點,能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實現投資與消費“1+1>2”的良好互動。
明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我國還將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仍然是開展生產、創造就業的前提條件,是做好宏觀經濟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展望2025年,隨著推進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改革、加快修訂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等一批可感可及、有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政策疊加效應將進一步釋放,共同推動投資平穩增長、結構持續優化,為激發投資內生增長動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是推動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我國正處于搶抓科技革命機遇、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關鍵時期,為順利完成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仍需要保持相當的投資力度,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有效激發投資活力。我國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業領域仍需要大量投資,以推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9年我國中高端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為41.5%,美國、日本和德國分別為47.1%、56.6%和60.7%,我國距發達國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國目前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還有不少短板,比如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算法與算力等方面的瓶頸、高企的物流和金融中介成本等。圍繞這些領域的投資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意義也很重大。同時,為解決掣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圍繞科教興國、創新驅動、新型城鎮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及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等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仍需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要堅持項目建設和配套改革相結合,不斷完善相關政策、規劃和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投入效率。例如,我國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消除對他們的軟硬性約束,如戶籍制度改革、社保和公積金制度改革、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等都將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和生產率增長的巨大空間,為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