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孔令池(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市場機制的有效性與市場的規模和統一性密切相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放得開”又“管得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在我國,條塊分割問題極大地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進程。其帶來的不良后果眾多,如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難以實現優化配置,公平競爭的環境遭到破壞,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受到限制等。條塊分割涵蓋“條條”之間、“塊塊”之間以及“條塊”之間的分割問題。具體來說,“條條”之間表現為部門間政策相互沖突;“塊塊”之間集中表現在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條塊”之間則主要表現為央地職責劃分不清。鑒于此,要著力解決條塊分割問題,有力有效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條條”之間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造成了顯著阻礙,其關鍵在于不同部門的政策目標存在不一致性。各部門在制定政策時通常基于自身職責范疇與特定目標,這使得政策方向容易相互沖突,無法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從而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一復雜系統的有序構建。例如,以往為推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中央政府對欠發達地區給予了較大力度的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為有效應對這一問題,必須大力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持續提升各地區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以及執行的協同性。但在此情況下,欠發達地區依靠傳統差異化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企業進入和產業轉移的空間會逐步縮小,其經濟追趕的原有動力也會受到一定制約。鑒于此,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要在確保不影響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前提下,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和創新擴散效應的充分發揮,持續且有針對性地增強欠發達地區對資金、人才、技術等發展要素的吸引力,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的內生動力,避免“馬太效應”導致地區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是基于公平與效率平衡的考量,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塊塊”之間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阻礙主要源于地方保護主義,具體體現為市場準入受到限制以及產業扶持政策存在差異等,限制了要素資源按照比較優勢在地區間的順暢流動,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無法實現市場一體化帶來的規模經濟和效率提升。從表象來看,解決之道在于對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加以限制,促使其降低對市場的直接干預程度,避免借助行政手段庇護本地企業,推動其經濟職能向公共服務職能轉變。然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并非意味著要過早、過急地拆除地方政府這臺動力強勁的增長發動機。相反,應當在不影響地區間要素和產品流動的前提下,切實有效地發揮地方政府在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一,要改變地方政府的目標函數、動力結構和行為方式,使其側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規范其行為取向。這意味著地方政府不能僅僅關注經濟增長的速度,而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質量。例如,可以通過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對科技創新、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入。
第二,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相結合,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來解決長期以來困擾經濟持續發展的諸多“頑疾”。“解鈴還須系鈴人”,鼓勵地方政府在全國統一的市場規范下,通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積極改善本地營商環境,充分調動和保護企業的積極性。
明確劃分央地政府職責
“條塊”之間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阻礙,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職責劃分不清,進而引發政策執行混亂和資源分配沖突。以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與支出情況為例,長期以來中央財政收入占比較高,2022年地方財政收入占比僅為53.41%。然而,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卻從1994年的69.71%逐年上升至2022年的86.35%,且居高不下。這種事權和財權分配的不均衡,為地方政府繼續運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當地經濟活動提供了內在動機,嚴重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與發展。對此,需加快形成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其一,應加快建立中央政府主導型產業政策。在對地方政府所承擔的地方職能進行合理界定并明確其約束條件的基礎上,中央政府主導型產業政策應聚焦于為統一大市場提供全社會公共品供給,平衡地區間發展差距,為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創造條件。
其二,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調整財政投入方向。以往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增長,而現在應逐步轉變方向,將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入創新、就業、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保等重要領域。通過這一調整,不僅有助于構建和完善在地方經濟分權競爭基礎上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還將極大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體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并重的發展思路。當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就業形勢穩定向好、社會保障堅實可靠、生態環境優美宜人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得到更好的滿足,國家的發展也將更加可持續、更加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