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董幼鴻(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當前,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給城市安全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對城市安全綜合治理提出新要求。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風險呈現出幾個主要特點。一是放大性。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的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除了物質空間、精神空間以外的第三個空間,一旦網絡出現問題,可能會放大原生災害帶來的負面效應,使城市正常秩序出現崩盤或失序狀態。二是復雜性。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幾乎都與網絡平臺聯結在一起,人的行為與網絡技術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該系統在帶來便捷和智能化的同時也導致了城市系統的脆弱性。三是系統性。隨著科技日益嵌入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領域,很多新業態相應出現,如網約車、網絡購物、網絡短租房等,對城市治理體制機制帶來巨大沖擊,原有按部門職責和邊界進行的監管模式,因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應用場景的出現而遇到新挑戰和新要求。
面對城市運行中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風險,傳統以發展型為主的城市治理機制越來越不適應現有風險綜合體治理的需要,亟須創新城市運行安全綜合治理的機制和路徑,提升城市運行安全綜合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是通過整體性治理推進平臺性組織結構優化,提升城市安全綜合治理的統籌水平。針對新技術新業態風險治理的碎片化和懸浮化現象,需要克服傳統科層制層級反應慢、信息不對稱和資源統籌不夠的弊端,堅持整體性治理理念,聚焦平臺性政府組織結構建設和優化,建立跨部門協作平臺和載體,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和聯動,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共用,提高各部門之間綜合治理的協同能力。比如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和“接訴即辦”的城市治理模式,打破了條塊分割、資源割裂的困境,實現了多元主體高效協同、資源快速整合和應急反應迅速的目標。
二是基于敏捷性治理推動風險治理流程再造,提升城市安全風險治理的快速響應能力。由于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興風險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和突變性等特點,風險防控需要實現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治理。未來可根據敏捷性治理的要求構建城市運行安全治理流程的再造機制,主要包括“網絡+網格”機制,實現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全面監控;“技術+組織”機制,實現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快速響應;“平臺+主體”機制,實現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協同應對;“線上+線下”機制,實現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動態管理。對可能存在的新興安全風險實現快速、敏捷治理,縮短和優化風險治理的流程,以提升對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興風險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以協同性治理推進城市安全風險防控的共同體建設,形成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格局。面對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城市新興風險,需要確立大安全大應急的框架,需要政府、市場、企業和個人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釋放共建共治共享的優勢和潛力,在合作行動中實現多元治理主體的相互嵌入和功能上的相互依存,共同發揮多元主體在城市新興風險防控中的功能和作用。如城市社區中的民宿,租戶通過網絡直接與訂房平臺發生聯系,連房東也未曾見過房客,監管部門、社區等各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公安、市場監管、城管等專業部門也缺乏監管依據,使這一新業態新模式目前在很多城市出現監管的“真空”,這就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等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形成城市風險防控的共同體,將社區民宿潛在的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和成災之前。
四是以精準化治理提升技術賦能的水平和能力,增強城市安全風險防控精準度和顆粒度。面對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興風險,傳統風險管控手段和工具往往會失靈,需要通過技術的革新解決手段粗放與精準化治理之間的內在矛盾。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風險有些具有潛在的或者即時突變的特點,傳統方法難以識別和感知,可運用系統仿真、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地理信息系統、復雜網絡分析法對城市復合風險演化作出判斷,以更準確地定位風險區域并進行預警,同時揭示技術賦能精準治理的影響因素,進一步考察技術賦能精準治理的成效與可持續賦能水平。由此,通過技術賦能提高新技術新業態風險的感知能力,精準識別風險的領域和誘因,做到精準發現和快速定位、快速融合資源,提高城市安全風險快速響應能力和綜合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