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余一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迎(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在把握百年變局中保持歷史主動,在應對風險挑戰中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科學的行動指南,積極鞏固文化主體性,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政治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當代中國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在引領民族復興的百年探索中確立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也表明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究其原因,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精神特質、民族稟賦。其文化主體性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覺醒并不斷彰顯,反過來又推動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相當長歷史時期走在世界文明前列。
到了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時,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在強烈的歷史反差中產生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向往和對中國封建文明的失望,在內外交困中奮起反抗、苦苦求索,而挽救民族危亡的種種探索,其基本趨向是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文化層面,甚至提出了“全盤西化”的論調。中華文明固有的文化主體性在這種學西方的“迷夢”中不斷被遮蔽。
值此之際,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新出路,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百余年探索。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百余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走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路,在為人類現代化提供新選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同時,推動實現古老中華文明文化主體性的現代更新,逐步建立了當代中國的文化主體性。依托于這種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自立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鞏固文化主體性是加強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礎性工程
鞏固文化主體性,是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內在要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文化繁榮是有主體性的發展繁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賡續中華文脈,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在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進一步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又能夠為奮進新征程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鞏固文化主體性,是建設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中之重。當代中國的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推進與當代中國文化主體性的逐步建立是同一個歷史進程,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必須以守住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為前提。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中鞏固文化主體性,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增強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的同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任務和重要內容。
鞏固文化主體性,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先決條件。經過百年奮斗,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但是,我們尚未確立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急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尤其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西方國家長期占據全球話語優勢。只有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在應對國際競爭和全球性挑戰中彰顯中國智慧,在文明借鑒中保持自身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特質,才能更好地贏得話語之爭、維護文化安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
鞏固文化主體性的主要著眼點
文化建設必須充分反映新時代偉大成就和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一定的文化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觀念上的反映,文化主體性也總是在特定現實社會中生長出來并得以發展鞏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不僅為文化建設注入源頭活水、提供鮮活素材,而且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增添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新時代的文化建設,理應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充分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投身于各行各業的生動實踐,完整呈現廣大人民群眾自信自強、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闡釋清楚中國式現代化“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鞏固當代中國文化主體性。
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風云激蕩的歷史大變局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必將為我們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提供底氣和力量,也會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厚歷史文化滋養。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既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也要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堅持“第二個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搞清楚我們文化之所由來、明確其未來之所發展的過程中鞏固當代中國文化主體性。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提升文化創造力影響力。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只有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才能筑牢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自我滿足、故步自封,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明從來不是封閉的體系,它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今天,我們需要繼續秉持開放包容,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交流互鑒中汲取智慧,轉化為提升中華文明創造力的有益營養,在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中鞏固當代中國文化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