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利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這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路徑方法。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既要做好“供給質量”,又要做強“供給平臺”,更要理順“供給轉化”,實現供給優質、平臺通暢、轉化通透,不斷滿足基層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多維需求。
從供給質量看,基層群眾由于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了解外面世界的機會較多,在淺表欣賞方面有一定的眼界,但在深入鑒賞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文藝資源、文藝作品、文藝活動的供給是否優質,決定了文化資源在基層落地后給大眾帶來“普及”和“提高”的程度。普及是基礎,是基層大眾普遍的期待;提高是關鍵,是專業小眾夢寐的渴求。基層有不少心懷文藝夢想的青少年,他們渴望得到專業培訓和打開視野,但由于地域、經濟、教育等因素所限,難以直接接觸到優質文藝資源。如能暢通優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的機制,可以提升文藝青少年的修養,加速文藝細胞的裂變,促使他們得到提高、成就夢想。例如吉林遼源每隔三年舉辦一屆的琵琶文化藝術周,不斷引進優質文藝資源,成為琵琶業內權威性、廣泛性、規模性的品牌展演活動,備受國內民樂界和琵琶業內矚目。當地把琵琶納入小學課程,截至目前,已培訓學生3萬余人,為培養琵琶人才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從供給平臺看,一方面要“面對面”做大做強線下平臺。優質文藝活動在線下直接進入基層,即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文化館、社區文化驛站、鄉鎮文化站等平臺陣地為依托,以“強基工程”“文化進萬家”等機制和活動為抓手,通過文藝志愿服務、藝術鄉建等形式,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夯實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基礎。近幾年來,全國文藝志愿服務組織通過各類文藝演出以及“村歌嘹亮”、“村晚”、采風創作等品牌性系列活動,以高質量的文藝作品、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實現優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浸潤人心。另一方面要“屏對屏”做優做好線上平臺。通過網絡直播、網絡展覽、網絡劇場等方式,讓基層群眾足不出戶在線上欣賞到優質文藝活動。國家大劇院自2020年以來策劃“春天在線”“聲如夏花”等系列線上演出,以歌劇、舞劇、戲曲等多種形式把多元化、高品質的文藝作品帶給云端廣大觀眾。
從供給轉化看,供給質量、供給平臺至關重要,要發揮好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把“送文化”的外在力量轉化為“種文化”的內生動力,通過“送”與“種”的有效結合,激活基層文化基因,讓優質文藝資源“嫁接”到本土文藝枝干,讓現有文化文藝資源得到精準“滴灌”,促使本土文藝吸收優良養分,補短板、強弱項,挖潛能、聚活力,推動本土文化文藝更好服務基層大眾。浙江通過開展文化特派員制度,加強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讓美麗鄉村更加和美。文化特派員既可以展現自身的“十八般武藝”,又可以作為基層百姓文藝需求的紐帶,把基層群眾對文化的多元需求轉化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藝實踐。文化特派員可以通過定制化的身份走進文化資源薄弱的地區,打通“最后一公里”,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文化文藝服務,以高質量文化供給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真正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向奔“富”。
當前,優質文藝資源進基層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舞臺藝術類活動在舞臺搭建、演員團隊、服化道等方面存在較高的資源成本和人力成本,“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下基層演出方式導致單次演出成本較高。因此,相關部門應推動文藝資源與基層群眾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機制,積極發展線上定制式、菜單式、前置式文藝服務,把優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的服務方式從“單向輸出”轉化為“雙向互動”,既滿足大眾普遍需求,又滿足小眾特殊愛好。把基層老百姓對優質文化文藝的需求轉化為文藝創作、志愿服務的發展動力,從而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協調文化資源,實現對基層文化文藝需求的系統性統籌、整體性開發、全局性觀照,為廣大基層群眾送上更多增強精神力量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文藝大餐,為提高大眾審美、引領社會風尚發揮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張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