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運平(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教授);盛方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貫徹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這條主線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
主題與主線具有內在一致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全新局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服務并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偉大成就,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根本目標都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在指導思想、領導力量、群眾路線、根本目標等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相統一的成果,凝結著黨和人民的智慧創造,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主題與主線具有交互依存性。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幟,也必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作為一項全新的事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迫切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與此同時,只有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有序推進,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更優土壤和環境條件,推動形成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良性互促格局。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的發展演進將牽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這條主線的改革適配,完善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更好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拓展,主題與主線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兩者在實踐中得到深化與強化。
主題與主線具有動態演進性。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均是動態發展的實踐過程,是矛盾運動的產物,更在矛盾運動中得到持續發展。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更加成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一項探索性事業,有許多未知領域,仍需在實踐中通過持續深化改革來動態演進。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為此,作為在改革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開辟廣闊前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作用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主題更好牽引主線。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符合新發展理念且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制度在本質上是受生產力決定的社會交往的產物,是生產關系的規范化呈現。成熟的社會制度必然以普遍發展的生產力最新形態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定型也不例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發展壯大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的新質生產力,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將牽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主線更好支撐主題。“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具有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人類文明形態成功展現的根本保證。文明形態的生發和躍遷離不開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變革,制度機理作為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變革的動力,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闡發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話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以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主題主線一體發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我們黨面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等迫切需要解決的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涉及深層次體制機制因素,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為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整體意識,將制度建設和治理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點領域改革任務緊密結合起來,使體制機制改革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與此同時,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求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升制度效能,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整體效能,在不斷改革中促進主題主線一體發展,更好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