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婁夢玲(中國民航大學)
當前,中國鄉村文化正在經歷由新媒介技術引發的深刻轉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介不斷更新發展,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然而,鄉村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鄉村文化振興仍然面臨鄉村文化供需結構性不匹配、鄉村文化內容傳播失范、鄉村文化創新主體單一等問題。面對鄉村文化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利用新媒介的多重優勢積極探索文化振興的多元路徑。
現代媒介技術的興起對鄉村社會文化發揮著重要的彌合作用。首先社交媒介構建起人際關系的新格局。群聊天、短視頻分享等方式加強了農民之間的聯絡,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因人口流動帶來的距離感和陌生感。其次,網絡空間為農民共同續寫文化記憶提供可能。在村和不在村的農民都可以通過“云端”了解村務信息、享受在線服務、感受村建成果、參與鄉村治理,網絡空間由此成為一個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空間,大大增強了農民對鄉村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現代傳媒的“去中心化”沖破了鄉村文化傳播的藩籬,為城鄉文明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也增強了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移動互聯網為城鄉文化的互動交流提供平臺,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較中,鄉村文化的自覺意識逐漸凸顯。“三農”短視頻的風生水起喚醒農民對鄉村文化價值進行重新審視。當鄉村成為流量密碼,農民真實感受到農村生活和鄉村文化巨大的吸引力,對鄉村文化的自信也會由此增強。
移動互聯網時代,鄉村文化的話語權雖然有較大幅度提升,但相比城市文化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為進一步加強鄉村文化傳播,首先,媒體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要轉變認知理念,充分認識到文化對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做好鄉村文化宣傳報道。其次,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優化推廣結構,構建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傳播矩陣。推動報、網、端、微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形成鄉村文化傳播的強大合力。最后,充分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功能和價值,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形成“融媒體中心統籌、新媒體首發、多方媒體跟進”的傳播格局,開發規模化、系統化的鄉村文化報道空間,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的可見性、影響力和吸引力。
針對當下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現狀,以現代媒介為依托的各類平臺要提升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本領,突出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和拓展鄉村文化服務渠道,為構建和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貢獻力量。通過精準“畫像”,綜合判斷農民用戶的現實文化需求,提供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多元化、高質量文化服務,有針對性地向農民用戶推送文化資源。開展能夠滿足農民情感需求和實際需要的線上文化活動,宣傳能夠應用于農業生產生活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優化鄉村社會的文化供給。
鄉村文化振興的支點是發展文化產業。要立足本土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中國鄉村擁有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生態農業、非遺技藝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基礎條件。新媒體對文化產業的宣傳要避免網絡跟風和雷同展現,要多領域全方位地展示具有地域特征的鄉村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文化產業走差異化、特色化的產業發展道路,增強其人文價值,豐富其品牌內涵。利用媒體的交互性和即時性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與消費者互動,提升文化產業的品牌信任度。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融合性優勢,進一步突破產業邊界,重組產業要素,打造文化產業與鄉村其他產業融合共生的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