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徐曉美(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國家民委北方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必須深入理解“五個共同”所具備的深厚的思想真諦,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推動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高質量發展。
一是闡釋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特征與要素。“民族國家”的形成起始于歐洲,以本土為中心集聚一個民族或以一個軸心民族主導多個民族,借助資本主義文明,通過資本擴張以及武力實現殖民化,大多從殖民化走向族裔民族主義完成民族國家的建構,導致西式民族國家一直形成非統即分的單一民族國家或者單一族群國家的思路。與之相比,中國自夏商周時期便有了傳統“天下主義”整體觀,自秦漢時期開始正式形成多民族統一的“軸線”和“方向”,因此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在“天下一統”政治觀與“和合”文化觀雙重引導下的各民族交融共生過程,其政治意識中包含著古老的社會主義傳統而不是自由主義及資本主義傳統。中華民族認同中沒有單一民族國家觀念,這使得中國先天具有區別于他國的以“合”的秩序為先的內聚統一性。歷史地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存在著為“爭天下”帶來的戰爭傷痛,但更多是“洛陽家家學胡樂”與“萬里羌人盡漢歌”的和諧景象。多民族對于國家統一的維護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能延綿數千年而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五個共同”正是現代中國多民族國家重構的歷史實踐,創造性地發展和轉化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民族理論,明確疆域、國家、歷史、文化與精神是中國建構現代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關鍵要素,精準闡述中華民族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特征。
二是概括中華民族作為“共同體”的演進邏輯。馬克思認為各部落融合為統一的人民時民族方才產生,共同體是個體基于某種共同性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形式。中華民族是一個經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在地理、政治、歷史、文化與精神上均具有高度共同性與認同感的共同體。以先秦時期為起點,先民們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統合于宗法制度與分封制度,通過各種和平與非和平方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鞏固并拓展著以中原為中心地帶的“天下”的范圍,形成“中國”的觀念,最終奠定中華民族的疆域、語言文化與心理情感基礎,構造出“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體。近代以來,面對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歷史任務,各族人民空前團結、同仇敵愾,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與領土主權、發展利益等話語開始出現,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成為各民族凝聚的關鍵,各族人民之間不再是“刺激感應”性的感性認同,而是全面系統理性的“中華民族”精神覺醒,書寫出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中華民族由“自在的共同體”上升為“自覺的共同體”。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系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中華民族在不斷自為自強中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三是論證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歷史的主體連續性。歷史是“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中華民族正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自古以來,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大家血脈相融、骨肉相連,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均以“中國人”的國民身份自居,歷代統治者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拔鍌€共同”的主語是“各民族”,而不是某個民族,其從橫向上描述中國從氏族到民族再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統合過程,縱向上表達中華民族“多元”構筑“一體”以及“一體”凝聚“多元”的過程。社會交往實踐影響著社會意識的發生和演變,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通過廣泛的社會動員來實現國家民族的集聚與整合,加速各民族成員對于自身身份的認同和明晰,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客觀增進疆域、國家、歷史、文化與精神的共同性,從而構建起了平等的國民身份認同,形成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歷史的主體性與連續性。歷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各族人民都有的共同身份,今天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也必須由各民族共同維護、鞏固和發展。
四是闡明以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歷史基礎。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點在于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民自己來解答。在實然的“大一統”社會結構下,能否對廣袤疆域有效管理意味著政權是否合法且穩定。于是,“有疆無界”漸變為“有疆有界”,“中國”和“天下”的地理與政治重合得以實現,以朝貢、羈縻、和親等為主要內容的古代民族政策框架持續演進,“華夷觀”生成又不斷突破,最終形成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拔鍌€共同”作為對這一歷史過程的高度抽象,是探索解決中國民族問題道路歷史基礎的理論表現。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了關于理解和處理民族問題的若干經驗,更為自覺地意識到民族團結集聚對于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性,因而也更為積極主動地獲得各少數族群的尊重和認同,而這種認同是超越族群的認同,是通過少數民族獲得階級歸屬感,因而由階級認同直接轉化為國家認同,成為多元一體現代民族國家穩定團結的重要持久的內生動力。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民族平等視為立國之本與各族人民“生命線”,確立了立足國情的民族理論和政策體系,將各民族“兄弟般的團結”強化為“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五是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價值旨歸。中華民族構成中國現代國家的基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會遇到的各種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對社會成員進行有效動員和整合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敝腥A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新時代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實踐舉措,其折射出“個體—國家”和“民族—國家”的雙重邏輯,最終指向的是在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完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層次統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打造“自己力量的基點”。集體記憶是對一個共同身份的探索,是將一個社會群體聯合起來的情感“橋梁”。“五個共同”歷史觀以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歷史事實為線索,將“各民族的記憶”凝化為“我們的記憶”,建構出以共同穩疆固邊、共同維護統一、共同延續歷史、共同繁榮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集體記憶框架,同時以“共同”二字明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與情感基礎,為夯實民心基礎提供歷史規律的遵循與實踐價值的引導。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拔鍌€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內涵豐富、意蘊深遠,要深刻把握其中具備的深厚思想真諦,不斷加強中華民族歷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和宣傳闡釋,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各族人民共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佟海龍對本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