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湯博、陳慧萍、酈穎(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一種極易被忽視的隱形生產力。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要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助力“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只有保護好生物多樣性,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生物多樣性一般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是“綠水青山”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為“金山銀山”提供了源頭活水。
遺傳多樣性詮釋了“綠水青山”的基因密碼。遺傳多樣性是生物生存適應和發展進化的前提,更是“綠水青山”的基因素材庫。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相比,遺傳多樣性看不見也摸不著,更容易被忽略。保護遺傳多樣性,就要健全完善種質資源庫(圃)、保種場、活體基因庫等為主體的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加快構建涵蓋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類生物的基因庫網。
物種多樣性豐富了“綠水青山”的生態內涵。豐富多樣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使地球充滿生機,直接關乎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保護物種多樣性,就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廣泛開展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構建功能完備的生態廊道,推進珍稀瀕危物種、旗艦物種和極小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不斷擴容生物資源寶庫,讓“綠水青山”的家底越來越豐厚。
生態系統多樣性搭建了“綠水青山”的整體架構。生態系統多樣性構建起自然界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的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要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針,加快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推動“綠水青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全面提升。
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兩山”轉化面臨的現實困境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生態保護監管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兩山”轉化方面仍面臨一些現實困境。
主觀認識需轉變。有的地方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位理解不深,思想上還處在“要我保護”的階段。有的地方低估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認為基于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產品生產供給周期長、經濟效益回收慢,存在“重發展、輕保護”的短視思想。
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對標《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可持續利用目標,當前我國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水平仍然較低,其蘊含的生態價值尚未充分轉化為經濟效益。一方面,生物資源的收集編目力度不足,地方傳統優良品種面臨喪失的危險,品種的分子鑒定和優良優異性狀基因挖掘仍需加強。另一方面,部分生態產業仍處于生態產品粗加工的初級階段,科技含量與附加值較低,存在產業鏈條短、產值規模小等問題。
產業能級相對較低。一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轉化路徑主要以農文旅項目為主,存在模式較為單一、個性特色不突出、產品類型同質化的問題。產業融合度低,各類資源、產品的整合與協同力度不足,產業市場散、品牌亂、競爭力弱,對地方經濟的整體帶動作用不強。要改變這一局面,需要發揮生物的“多樣性”特點,拓展產業發展新形態、激發新動能。
配套政策仍需健全。目前,支撐生物多樣性助推“兩山”轉化的政策制度尚未建立,相關部門、區域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商和工作銜接。生物多樣性未能融入現有的生態產品價值利用體系,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等制度仍處于摸索階段。同時,一些地方在資金投入、金融支持、技術和人才等要素保障方面的力度仍需加強。
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要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兩山”轉化的體系,著力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勝勢,實現生物多樣性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聚焦主流化,構建保護利用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納入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戰略統籌安排,健全生物多樣性政策法規體系。通過建立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報告等制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企業生產全鏈條,打造生物多樣性友好型企業樣板,引導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厚植自然資本”的價值導向。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知識傳播體系和教育體系,有效激發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大格局。
聚焦產業化,構建價值增值體系。產業化是生物多樣性價值實現的核心環節,可通過農林牧漁、生態旅游等推動生物資源轉化為綠色產品溢價。加強物種資源調查和收集,進一步挖掘開發特色種質資源和地方品種,加快突破性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應用力度,以優質農產品帶動產業升級。鼓勵企業開展生物資源利用技術攻關,在特色種質資源性狀精準鑒定、育種、生物提取等關鍵技術環節上創新突破,以現代技術推動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發揮地方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生態旅游、自然研學等產業多元化發展,讓“好生態變成好產品、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聚焦特色化,構建品牌矩陣體系。特色化是破除單一化、同質化的關鍵手段,有利于推動生態產品特色化發展、品牌化打造。要充分挖掘地方生態資源優勢,融入農耕、節慶、歷史等文化內涵,打造體現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康養休閑、自然研學等生態產品品牌。提高龍頭企業品牌發展能力,引領帶動地區產品轉化增值、產業提檔升級。聚焦地方特色產業,構建政府與企業共同營建、產業帶動力強、市場號召力大的區域公用品牌,形成區域生物多樣性品牌矩陣體系,帶動地方產業集群化、特色化發展。
聚焦制度化,構建政策保障體系。制度化是暢通生物多樣性助推“兩山”轉化路徑的有力保障。完善政策制度設計,推動多層級、部門間、區域內的協同聯動,統籌協調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構建行之有效、各方認可的生物多樣性價值核算辦法,科學量化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推動交易、抵押和變現。建立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制度,加強對遺傳資源及其相關新興生物技術產品的登記和來源管理,保護遺傳資源相關主體的利益。統籌財政資源,加大政策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加強種質資源調查、鑒定和繁育等技術研究,強化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