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袁方成(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志愿服務作為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指標,已成為新時代黨領導和動員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和美好風尚。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化建設”,彰顯了黨中央對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戰略指引和高度重視。在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志愿服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優化治理結構、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和實踐路徑。
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成效顯著。《志愿服務條例》的頒布、實施以及各地相繼出臺的配套政策,構建了多層次的制度體系。志愿服務組織從傳統公益社團到新興互聯網公益平臺,為志愿者參與提供了廣闊空間。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從傳統的扶貧助困、環境保護等,擴展至教育、醫療、文化等多個領域,呈現出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趨勢。
技術創新成為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大亮點?!盎ヂ摼W+志愿服務”模式的興起,提高了志愿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了志愿者技能與服務需求的精準匹配;借助區塊鏈技術,志愿服務時間銀行的可信記錄和流轉得以實現。與此同時,志愿服務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倡議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促進民心相通作出了重要貢獻。置于中國廣袤城鄉基層的治理實踐來考察,志愿服務以其獨特機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填補了政府和市場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空白,更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動力。
志愿服務提升了基層治理的精準性和靈活性。廣大志愿者深入城鄉社區、走近居民,能更準確地識別和響應居民需求,實現服務的精準對接。不僅如此,志愿服務也增強了基層治理的協同性。城鄉社區治理中,志愿者們參與調解鄰里糾紛、維護公共秩序、宣傳方針政策等工作,有效減輕了基層政府壓力,提高了治理效率。
志愿服務推動了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的興起,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志愿服務需求與供給的智能匹配,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志愿服務網絡平臺的建立,使居民能便捷地提出服務需求或參與志愿活動,不僅提升了居民參與度,也為基層政府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支持。
志愿服務增強了城鄉基層組織的治理韌性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在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治理中,志愿服務的作用不容忽視。大量志愿者參與一線搶險救災、物資配送等工作,充分展現了志愿服務在危機應對中的靈活性和高效性。這些寶貴經驗為構建常態化的基層應急志愿服務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置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宏觀背景下,客觀上看,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挑戰。多元化社會需求、資源配置不均衡以及治理主體多元化等因素,對志愿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志愿服務體系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老齡化社會為例,除基本生活照料外,老年人對心理慰藉、文化娛樂、終身學習、社會參與等多方面的服務需求快速增長。這就要求志愿服務體系建立更加敏銳的需求感知機制,培養具備多元技能的志愿者隊伍。
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實則要求志愿服務體系優化資源整合和調配能力。志愿服務體系需要發揮橋梁作用,促進資源的有效流動和合理分配。這就需要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志愿服務協調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需要創新資源動員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吸引社會各界參與,拓展資源來源的有效途徑。
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則進一步要求志愿服務體系強化協同治理能力。志愿服務組織要成為連接政府、居民、社會組織的重要平臺,就需要不斷通過組織志愿活動,促進各方溝通、凝聚共識,實現多元主體的有效協同。需要完善志愿服務的制度框架,明確各方權責,而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是確保多元主體有序參與、高效合作的關鍵。
面對這些新挑戰和新要求,志愿服務體系建設需要系統性思維和創新性方案。其戰略目標是構建并完善一整套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政府支持為保障、多方力量廣泛參與、制度系統完備、運作規范有序、發展動力強勁的志愿服務體系。同時通過完善制度、提升專業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等舉措,向更加精準、高效、協同和智能的方向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治理中的獨特作用,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這一戰略目標指引下,構建需求導向的精準服務機制成為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當務之急。運用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建立動態更新的需求地圖和清單系統,實現需求與資源的實時匹配。著力培養“一專多能”的志愿者隊伍,提升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服務。創新如“全科社工+專業志愿者”等模式,提升服務的專業性和精準度。優化服務評估反饋機制,建立常態化的服務對象滿意度調查制度,確保服務質量和效果的持續優化。
資源整合與調配機制的優化同樣至關重要。加快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志愿服務協調平臺,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動員方式,與各類企業合作設計和實施各類公益項目,吸引和鼓勵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志愿服務,提升服務的專業水平。組建“專業志愿者聯盟”,整合法律、醫療等領域的專業力量。健全志愿服務資源庫,采用分類管理、動態更新的方式,全面涵蓋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類資源。創建“志愿服務超市”模式,將各類志愿服務項目模塊化、標準化,實現資源的動態管理和按需調配。
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能力的強化也不容忽視。建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志愿者多方協作的治理平臺,明確各方權責,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協調機制。強化志愿服務組織的樞紐作用,將其打造為連接各方、促進溝通、凝聚共識的重要平臺。完善志愿服務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保障,建立科學的評估激勵機制。
與此同時,在數字化浪潮席卷下,推動志愿服務體系的智能化升級勢在必行。探索“互聯網+志愿服務”等創新參與機制,開發并推廣集志愿者管理、需求對接、服務監督于一體的智能化平臺,實現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智能匹配,優化資源分配和服務策略。加強志愿者的數字技能培訓,提高其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服務的能力。
簡言之,志愿服務已成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化建設成為優化基層治理結構、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選擇和戰略舉措。通過構建科學完備的志愿服務體系,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激發公眾參與熱情,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治理格局,為推進基層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為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實踐根基。
?。ū疚南祰疑缈苹鹨话沩椖俊靶聲r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機制創新研究”(22BDJ11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