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校人才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東北全面振興、國有企業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賀祖斌:提升科技支撐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高校貢獻】
廣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賀祖斌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有條件也有責任不斷提升科技支撐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自身貢獻。高校要加快提升科技支撐力,需要從戰略、制度、人才等方面多管齊下。在戰略上要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堅持系統觀念,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不斷提升高??蒲袆撔碌牟咴茨芰?;優化教育布局,科學合理調整優化專業資源配置;強化校企科研合作,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促進專利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在制度上要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科研評價體系,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完善和優化基礎科學研究支持體系,探索建立長期穩定的國際學術交流機制。在人才隊伍上要引育高水平科研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加大對青年教師的政策性扶持、科研能力培養和科研業務支持力度,形成科教協同和產學研協同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
【叢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和完善勞動者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認為,生產力作為三要素互動的邏輯體系,所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勞動者是諸要素中起主導和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是物質要素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和完善勞動者能力。勞動者能力要素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認識論上必須明確,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戰略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在國際競爭中形成人才比較優勢的必要條件;二是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要不斷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形成一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勞動者隊伍。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充分釋放科技人才活力,提高科技人才素質。必須做好對科技人才的建設和培養工作,同時加強對科技人才的關心、關愛,為他們營造寬松、和諧、自由探索的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他們盡情釋放創新活力。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科教興國強國的抱負,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政:立足特色優勢,明確東北全面振興路徑】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政指出,新時代東北振興,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振興,也是全面的振興、全方位的振興。東北全面振興是堅持創新驅動的振興,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中激發經營主體創新創業以及投資新興產業的活力和動力。東北全面振興是堅持結構優化的振興,要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農業方面,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工業方面,要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格局,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服務業方面,要加快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東北全面振興是堅持綠色發展的振興,要走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堅持綠色低碳導向,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和能源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風光氫儲”協同發展;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錢愛戴:著力打造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錢愛戴認為,面對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不足,未來既要從制度機制設計入手,完善多元化支持體系,也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約創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水平,可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一是強化原創技術供給,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解決產業發展前沿性問題。二是創新研發組織模式,布局實施跨領域科研項目,探索以價值創造為主的評價機制,以數字化工具、數字化平臺等先進技術手段改造研發環節、提升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三是加大多元化金融支持,根據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需求和特點,建立分類分級的金融服務;監管機構要更好統籌創新支持和風險防范,為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提供更為靈活的融資渠道和資源支持。四是完善技術評價機制,推動人才高地建設,造就一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站在國際前沿、引領技術發展、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隊伍。五是促進原創成果轉化,加快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對接機制,聚焦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高價值專利,注重在原創技術開發過程中將更多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六是推進國際創新合作,鼓勵國有企業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以全球化的視野加強自主創新,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
摘編自《科技日報》
?。ü饷骶W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