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錢愛戴(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強調,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這為國有企業發揮科技創新“領頭羊”作用,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國有企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現代產業鏈的“鏈長”,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是其加快成為國家戰略科技核心力量、積極主動履行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的要求,可以逐步扭轉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缺基少核”問題。然而,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是一項系統工程,國有企業還存在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原創技術供給匱乏等問題,亟待從體制機制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約創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面臨挑戰
2022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指導意見》。2022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局正式成立,并負責指導推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并遴選出首批29戶“重點支持類”原創技術策源地企業先行先試。截至2024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共支持了58家中央企業建設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優化形成了8大類60個領域201個方向的策源地總體布局。
從當前的實踐來看,國有企業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源頭和總開關。當前具備基礎研究能力的國有企業較少,以材料科學為例,材料領域創新大多依靠工程經驗而非理論指導,導致國有企業只能在熟悉的領域搞創新,很難研發出變革性、顛覆性技術。基礎研究不足嚴重制約了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建設。
二是原創技術供給匱乏。受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供給不足的影響,國有企業原創技術創新力度不夠,關鍵環節原創技術比例較低,底層基礎技術缺乏,基礎工藝研發能力薄弱,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礎軟件、重大裝備、開發平臺等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發展受制于人。特別是相當一部分原創成果是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進行局部改良獲得的,是低水平、低層次、同質化創新,還不能稱之為實現“從0到1”突破的原創技術。
三是原創轉化體系滯后。從國有企業實踐來看,成果應用成為國有企業打造原創策源地的痛點之一。主要問題在于鼓勵應用、鼓勵“第一個吃螃蟹”的機制未有效發揮作用,企業應用首臺套、首批次等仍有較大顧慮,不利于創新成果轉化,也制約技術創新發展。
四是長期耐心資本缺乏。原創技術創新往往耗時較長,投資風險較大。國有企業現有考核體系比較重視當期財務指標,對長期戰略目標重視不夠,而原創技術創新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從實踐來看,長期的資金投入尤其是愿意冒長期風險的耐心資本的缺乏,導致重大科技創新對資金資本的需求與資金供給存在脫節現象,國有企業在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方面往往面臨資金的困境。
五是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有待完善。原創技術研發是一個突破現有知識邊界的過程,也是一個試錯過程,既要鼓勵創新也要寬容失敗。與民營企業家僅面臨市場風險相比,國有企業領導人還面臨任期考核等壓力,一旦創新失敗,其個人責任難以甄別,為此決策更為審慎。特別是重大攻關項目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更需要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目前,國有企業針對重大項目的容錯糾錯機制有待健全,差異化考核有待進一步加強。
六方面著手打造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
世界一流企業往往是相關領域的原創技術策源地。面對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不足,未來既要從制度機制設計入手,完善多元化支持體系,也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約創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水平,可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是強化原創技術供給。進一步強化前瞻技術研判,聚焦未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重大創新領域,在統籌維護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領域的基礎上,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卡點、短板、薄弱環節等方面,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形成原創技術體系化規劃布局。發揮“出題者”與“答題者”作用,解決產業發展前沿性問題。
二是創新研發組織模式。積極探索建立系統化、一體化、平臺化的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布局實施跨領域科研項目。積極推廣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和“賽馬”等制度,探索以價值創造為主的評價機制,嘗試自由探索等方式優化研發管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工具、數字化平臺等先進技術手段改造研發環節、提升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
三是加大多元化金融支持。根據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需求和特點,建立分類分級的金融服務。對于戰略性科研攻關項目,引導政策性金融加大支持。對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統籌運用股權投資、債權、貸款等方式給予支持。原創技術具有較高的創新性、風險性和成長性,監管機構要更好統籌創新支持和風險防范,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監管機制,在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同時,為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提供更為靈活的融資渠道和資源支持。
四是完善技術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基礎研究和重大共性技術研發長周期、多維度的評價機制,強化對創新績效突出的人才和團隊的激勵。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圍繞創新貢獻度、創新實力、經費投入、創新協作等,形成分類分級的量化指標評價體系,并將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成果應用納入評價體系,推進創新能力提升和成果培育、落地。推動人才高地建設,繪制重點領域人才圖譜,著力造就一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站在國際前沿、引領技術發展、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隊伍。
五是促進原創成果轉化。進一步健全科研引導和支持機制,建立健全“點—線—面—體”原創體系,推動原創技術“創”出來,核心產品“攻”出來,業務應用“用”起來,端到端產業“推”起來。加快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對接機制,積極開放新技術的試驗、應用落地場景,持續擴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的覆蓋范圍,著力打通從技術、成果到樣品、產品的通道。進一步加強專利創新,以專利導航和建立專利池等方式,聚焦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高價值專利。進一步加強標準創新,注重在原創技術開發過程中將更多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
六是推進國際創新合作。鼓勵國有企業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國際創新合作,用好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資源。充分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國際知識產權制度,以全球化的視野加強自主創新。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標準、模式“走出去”,促進產業鏈升級完善,提升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