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思政引領、科技創新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歐陽淞:毫不動搖堅持實事求是,走穩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表示,實踐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最大先進性、最大現實性、最大包容性。歸根結底,具有最大實事求是性。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體現著實事求是的偉大精神。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五個方面作出深刻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經過不斷探索得出的真理性認識,是實事求是的思想結晶。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貫穿著實事求是這條紅線。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到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確定和改革開放道路的開辟,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兩步走”戰略安排,領導黨和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光輝歷程啟示我們:“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因此,要繼續走穩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實事求是。正是因為我們黨有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我們才會有中國式現代化足以令人自豪的昨天和今天,也才會有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光明的明天。
摘編自《人民日報》
【鐘君:讓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鐘君認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做好二者的“融合題”,不僅將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還將開辟文化產業新賽道,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和科技相互奔赴、相互促進,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為科技提供價值引領、創新資源和審美體驗,科技促進文化形成新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產業形態。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開辟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每當科技創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并運用到文化領域,就會驅動文化的創新發展,二者彼此融合、雙向奔赴將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更加深刻地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明更新。此外,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將賦予傳統文化藝術新的創作內容、新的表現形式、新的體驗與感受,有利于彌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鴻溝”,有利于推動文化消費升級,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支撐。總之,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僅是為文化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也不僅是為科技發展注入文化元素,二者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融合”。在新的起點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又要發揮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還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讓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確保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摘編自《經濟日報》
【駱郁廷:塑造強大思政引領力,培養造就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長駱郁廷指出,新征程上塑造強大思政引領力,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培養造就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意義。塑造強大思政引領力,方向明確、路線清晰是前提:一方面,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另一方面,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導向,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持續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進程中,鍛造強大思政引領力;同時堅持現代化發展的目標旨向,更好堅持教育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把教育強國建設置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背景下統籌推進,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前景。在此基礎上,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夯實教育、科技、人才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是以建設教育強國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也是鍛造強大思政引領力的題中之義,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有理想是新時代青年的立身之本,敢擔當是新時代青年的鮮明特質,能吃苦是新時代青年的成長之源,肯奮斗是新時代青年的成功之要,著力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婷玉:緊抓關鍵環節,提升科技創新體系競爭力】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副教授李婷玉認為,縱觀人類發展歷程,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但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依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科技創新體系競爭力提升。在宏觀層面,需警惕兩個誤區:一是急功近利,迫切想實現“彎道超車”。二是過度焦慮,被動應戰。要以問題為導向,平衡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關鍵領域,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避免自亂陣腳,避免喪失戰略主動權。這也是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的重要維度。在中觀層面,當前,科研經費、項目、基地、設施、人才、數據等創新資源存在協同規劃不夠、相互銜接不足等問題,尚未形成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高效配置格局。新形勢下,必須做好“三個分工”和“一個加強”,即政府和市場的分工、中央各部門之間的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以及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還應看到,多層次科技創新體系的功能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有必要弘揚合作、協商、參與的現代理念,實現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參與各方長期共贏。在微觀層面,近年來,科研人員在項目申報、過程管理和結果評價上花費的精力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浮躁的科研氛圍。新形勢下,要真正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提升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力度和效果。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