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婷玉(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副教授)
縱觀人類發展歷程,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但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依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科技創新體系競爭力提升。
宏觀層面——
科技創新體系的競爭力,依托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在這一過程中,需警惕兩個誤區:
一是急功近利,迫切想實現“彎道超車”。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并非一蹴而就,而具有長期性、艱難性和復雜性。英國前后用時200多年才成為“日不落帝國”,美國經歷120余年才真正崛起成為世界科技第一強國。
二是過度焦慮,被動應戰。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要以問題為導向,平衡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關鍵領域,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避免自亂陣腳,避免喪失戰略主動權。這也是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的重要維度。
中觀層面——
當前,科研經費、項目、基地、設施、人才、數據等創新資源存在協同規劃不夠、相互銜接不足等問題,尚未形成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高效配置格局。新形勢下,必須做好“三個分工”和“一個加強”,即政府和市場的分工、中央各部門之間的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以及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尤其是,要加強科技項目與科研機構、平臺基地、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的統籌規劃,加強中央對地方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指導和統籌,推動穩定性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
還應看到,多層次科技創新體系的功能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召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國家科研機構和人才團隊不夠;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職責定位和使命不清晰,出現了一哄而上搞“卡脖子”技術攻關、企業“大干快上”抓基礎研究等不符合科研和產業規律的現象,甚至有時高??蒲性核c企業在資源和產業發展上互為競爭對手。新形勢下,有必要弘揚合作、協商、參與的現代理念,實現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參與各方長期共贏,形成差異化、精準化、多面向的治理模式,推動科技創新相關制度體系和治理過程逐步實現法治化、科學化、民主化和文明化,促進科技創新效用達到最大化。
微觀層面——
近年來,科研人員在項目申報、過程管理和結果評價上花費的精力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浮躁的科研氛圍。一方面,評價標準單一、將論文等成果數量作為主要評審標準的思維慣性仍然存在。這里面,既存在破除“五唯”后未能建立新評價體系的情況,也存在破除“唯論文”后產生“唯頂級期刊”“唯國際期刊”等不良傾向的情況。再加上“非升即走”等壓力,迫使科研人員往往回避高風險的基礎前沿課題、挑戰性大的創新性工作等。另一方面,在人才激勵中,最典型的問題莫過于作為學術榮譽的“帽子”被異化,與個人和單位利益捆綁,造成合成謬誤。
新形勢下,要真正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提升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力度和效果。評價制度要符合科研活動規律,并在評價活動中持續突出國家目標導向。對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要分類評價,對純基礎和冷門學科可實行長周期評價,并發揮好學術委員會、同行、利益相關方作用,細化分類機制,豐富評價維度,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
具體而言,對于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應尊重相關研究的不確定性、長期性和技術集成性特點,完善選題機制,尊重好奇心,形成敢闖敢試的寬松氛圍。要保障科研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和研究條件,讓他們體面地做學問,并注意避免之前一些項目在兩個“五年規劃”之間“翻燒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