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鄭江淮(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英武(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一系列新的戰略部署,包括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等。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高度重視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不斷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科技創新是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引擎
現代化產業體系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由不同產業構成的復雜體系,本質上是由不同技術體系構成的有機系統。科技水平決定產業水平,科技弱則產業弱,科技強則產業強,有什么樣的技術體系就有什么樣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同步甚至超前構建現代化科技體系,加快科技創新,以先進的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
科技創新是產業體系向現代化演進的根本動力。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會引發一輪產業變革,都會催生能夠成為經濟發展主導的新產業。無論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還是壯大發展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產業格局、技術范式、競爭態勢都在發生重大演變和全面重塑。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技術交叉耦合趨勢明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可控核聚變等突破性技術創新加速迭代,產業化加速蓄力,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無人駕駛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產業新賽道蓬勃發展,不斷開拓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很多國家不遺余力地加強突破性技術戰略性布局,拓展極地、深空、深海等新邊界,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是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根本動力,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強大引領力和推動力,必須加快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型技術研發,不斷提高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水平。
科技創新是新發展階段衍生關鍵使能技術與新興主導產業的主要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在逐步深化。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我們逐步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及規律。在工業化發展初期,經濟發展更多依賴機器設備。而在新型工業化階段,更多是依賴高素質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研發創新活動。激勵高素質科技人才持續研發高技術專利和產品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中之重。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突破性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交叉耦合裂變,在不同行業領域廣泛賦能應用,形成一大批高技術產業,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產業。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對高技術研發活動的支持,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積極賦能其他千行百業,以此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和主線。
科技創新也是實體經濟、人力資源、現代金融協同發展中的關鍵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成要素看,科技創新是實體經濟、人力資源、現代金融協同發展中的關鍵角色,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前奏序幕,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原動力,是激發人力資源動能、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關鍵力量,也是現代金融深化改革的發展方向和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我國豐富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和金融資源優勢,進一步激活我國科技創新的活力,為實體經濟、人力資源、現代金融協同發展注入強大的發展動能。
科技創新更是我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制勝法寶。搶抓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機遇是決定大國產業競爭成敗的“勝負手”。近年來,面臨經濟全球化退潮、保護主義抬頭、外部打壓遏制升級的嚴峻形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向區域化、本土化方向持續演進。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的態勢和挑戰,我們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更多高新技術產業,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行穩致遠。
科技創新是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構建區域間技術互補體系。當前先進制造業技術的構成越來越復雜,技術來源越來越多地由不同地區組成,區域之間的技術互補程度不斷增加,并顯著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雖然目前我國整體的區域技術互補程度不斷提高,但部分地區技術互補程度還不足,技術競爭程度顯著高于技術互補程度,產業陷入同質化和低水平分工,亟須增強區域技術互補程度。因此必須突出有賦能作用的關鍵科技,強化以區域間技術互補為基礎的動態創新路徑。一方面,強化城市間產業協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跨區域合作,加強人才和技術等創新資源的共享與流動,建立跨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優化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配置。另一方面,建立政策特別是創新政策溝通機制,共同推動區域內政策行動一致性。同時加強城市間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為構建動態創新網絡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各區域應依據自身創新能力與優勢產業進行合理分工,加強與其他區域進行技術合作和產業分工。其中,先發區域應充分發揮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開展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的研發活動,通過技術互補加快推進創新進程,提高核心技術競爭力。后發區域應依據自身發展條件,通過地區間的技術交流與人才互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促進本地區技術升級。
打造以發明人才與技術多樣化驅動的創新集群。集群是產業分工深化和集聚發展的高級形態,創新集群能夠通過發明人才多中心集聚,催生技術多樣化、交叉與各類產業耦合,裂變出新的技術和產業,尤其是突破性技術與新興主導產業。目前我國大部分集群只是生產加工型集群,還不是研發創新型集群,關鍵原因就是集群創新能力不強,地區、園區、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缺乏協同創新機制,創新中心缺乏廣泛、眾多的發明人才多領域匹配集聚,技術多樣性不充分,創新集群效應不明顯。因此要打造以發明人才與技術多樣化驅動的創新集群。首先,要強化研發人才供給和學科資源支持,特別是在發明人才及其相關學科等關鍵資源供給不充分、配置不平衡的情況下,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集中的城市優化學科布局,跨地開辦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的新設專業研究機構和校區,為當地建設或融入創新集群發展提供更穩定的人才和技術要素支撐。其次,要拓展已具備相當專業化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如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加大對這些領域的基礎研究支持,掌握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的核心科技和突破性技術,以地方知識專業化支撐不同城市分化出一系列代表性創新集群。再次,不同地區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等手段,吸引相似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門類的企業形成集聚,在與創新集群融合發展中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鏈主企業。
推進各類科技創新中心在更多地區布局。科技創新中心是引領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科技創新中心數量偏少,且過于集中布局在極少數中心城市,這既不符合技術多樣化、互補性的發展趨勢,也不符合目前我國很多城市有能力擔當成為科技創新中心的現實,更滿足不了今后加快產業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推動塑造以技術多樣化主導的多中心空間格局。在更多有一定科教資源和產業資源的區域中心城市,尤其是各個省會城市,以及先進制造業基礎與技術實力較強的非省會城市,布局建設一系列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推動跨部門跨區域協調聯動,促進各創新中心間的技術互補和資源共享。城市群層面上的區域技術互補程度較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在推動自身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一方面,要加快形成能有效帶動經濟發展的城市群增長動力源,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成渝、中原、長株潭等重要城市群,不僅要依靠自身良好的區域技術互補程度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更要通過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技術交流與人才互動,形成技術和產業“遍地開花、處處花香”的局面。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城市群內企業、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之間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將城市群凝聚成技術互補集群,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
不斷提升中高端制造業比重。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是簡單地保持制造業比重不變,最關鍵的是不斷提升中高端制造業比重。中高端制造業包括高技術制造業和中高技術制造業,技術門檻高、轉移難度大,已成為大國制造業競爭的焦點。發達國家中高端制造業增加值比重一般穩定在50%以上,個別國家甚至高達60%。我國中高端制造業增加值占比近20年長期在41%-44%之間波動,有落入“中高端制造業陷阱”的危險。因此,必須以提高中高端制造業比重為目標,大力發展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一代通信技術、智能設備等高技術產業,為中高端制造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軍,防范落入“中高端制造業陷阱”風險。每年滾動制定發布中高端制造業基礎產品和基礎創新指導目錄,建立健全滿足中高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型標準體系。因地施策,鼓勵部分先進地區將中高端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制定專項計劃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技術創新、工業設計、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數字技術應用等領域進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支撐中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整體優勢。
加強基礎研究夯實創新底座。基礎研究創新是產業科技創新的源頭和活水,雖然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大,但知識圖譜扎實,發展潛力大、產業能級高、經濟爆發力強,一旦獲得突破就可能成為引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縱觀全球制造強國,都是在基礎研究領域先取得突破進而發展相關產業,僅靠產業科技創新而沒有基礎研究創新無法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因此,要加快制定實施國家基礎研究中長期發展規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實施基礎研究強基行動,在若干戰略領域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基礎學科。引導有能力的企業進入基礎科研領域,積極推動企業創新主體與進行基礎研究的大學和科研院所融合互動、協同創新。穩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尤其是對重點科研基礎設施的投入,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構建多元化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改革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機制以及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探索5-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長周期資助模式,讓基礎科研人員安心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潛心科研、勇闖無人區,力爭取得更多“從0到1”的突破。要特別重視交叉基礎學科專業及課程的設置,培育更多交叉學科人才。
加快高校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在創新發展階段,高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能夠誕生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世界一流大學數量與經濟規模嚴重不匹配,難以支撐更多創新中心城市的建設。因此,要加大對高校建設的投入,支持目前國內更多的雙一流高校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圍繞大學創新的需求,尤其是重點基礎研究學科,加強對創新基礎設施及科研活動的資助。同時創新高校投入機制,引導更多資源尤其是大企業資源進入高校。鼓勵一流高校在教育資源較少且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建立分校。選擇部分地區試點,探索校企、校校聯合建設新型研究生院,提高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鼓勵更多一流高校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設。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2&ZD093)創新鏈產業鏈耦合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