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永強
美術評論是以較強的導向性與學術性,對美術家、作品、現象、思潮等進行分析、闡釋和價值判斷的行為。在新時代美術事業中,美術評論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它不僅能夠反映當下美術創作、研究、收藏、展示等方面的狀態,還能引導、推動美術事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是國內外學者和大眾認識中國美術的橋梁,更是鞭撻假惡丑等不良風氣的利器。近年來,美術領域創新創造的動能更加強勁,美術評論如何在這一時代浪潮中增強“發聲”能力,深入人心?
聚焦美術創作的當代性。中國古代與當代的美術創作雖一脈相承,卻也因發展變化有著鮮明差異。在古代,畫作無需參加展覽,不直接服務于人民,而是僅供部分人欣賞;當代的美術創作則具有人民性,美術作品服務于社會需求,通過線上線下各種形式面向大眾展出,這種展出形式的開放性、公共性,直接決定了現代美術作品在藝術功能、審美特性、藝術標準等方面的評價重點與古代截然不同。此外,當代的美術作品尺幅也從傳統的卷軸、小品轉向巨制,還出現大量主題性美術佳作,這些都是古代美術史上不曾有過的現象。新時代美術評論只有深度關注、思考這些新現象、新問題,才能不拘于古代美術評論的框架而有所突破。
注重體現中國特色。廣義的“美術評論”古已有之,東晉顧愷之在《論畫》中對人物畫等展開品評,并提出“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評價繪畫的標準歸納為“六法”;明代董其昌在論畫隨筆中提出“南北宗說”……這些思想精華共同構筑起以傳統文化為支撐、以歷代經典為源流,彰顯中華美學精神的評論話語體系。當下,有的美術評論文章受外文寫作習慣影響,導致中文闡述不清晰;有的套用西方藝術理論來分析中國作品,導致無效評論或過度闡釋……重新認識中國傳統美術評論的知識體系與獨特價值,從言簡意賅、凝練精到的畫論、畫品中汲取養分,激活傳統美術評論的內在生命力,有助于使當代的美術評論彰顯氣韻與風骨。此外,以兼容并蓄的理念,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結合中國美術的現狀展開評論,也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評論話語體系的重要方面。
尊重審美差異化,發揚藝術評論的民主性。評論者知識結構與學習經歷不同,必然會在審美過程中產生不同觀點,正如南朝劉勰所言,“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美術評論工作者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擁抱學術爭鳴,在交流探討中深化對美術創作規律的認識。1949年,《人民日報》就開展了“國畫討論”,刊登了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等撰寫的多篇關于改造國畫的文章,引發有關中國畫發展的第二次論爭。隨后,李可染、徐悲鴻、艾青等名家又展開了關于傳統中國畫轉型的一系列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創新發展,其中涉及的許多學術議題如寫生觀、素描教學等,仍值得今天的美術工作者思考。
從“具體”出發,運用具有專業指向性的學術話語,展開深入淺出的評論。美術評論離不開對作品、現象的具體把握,然而現在仍然有一些文章缺乏學術深度,評論浮于表面。有的評論者觀點不著邊際,更有甚者“離開作品滔滔不絕,看見作品一言不發”。這類以概念堆砌、理論照搬代替個人思考的批評,本身就應當受到批評。東晉葛洪認為,德行粗而易見,文章精而難識。美術評論的價值正在于“舍易見之粗,而論難識之精”。評論者既要有大視野,也要有“顯微鏡”;既要體現出不同美術門類的特性,也要洞察古今之別、中西之別。這就需要評論者經常走進創作一線,以直觀感受和理性思辨夯實評論的根基,進而在由表及里的探求過程中形成獨具慧眼的藝術判斷與學術觀點。
堅守學術底線是營造健康美術評論生態的關鍵,也是美術評論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若美術評論工作者越過學術底線,將劣作奉為精品,不僅會使美術作品的評價標準模糊不清,更會對大眾審美趣味產生誤導。美術評論的生命力,在于發現好作品、真問題。美術評論工作者必須實事求是地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學術眼光對作品和現象進行“鑒別”和“定位”,不能混淆是非、指鹿為馬,否則美術評論的橋梁作用便無從體現,美術評論存在的意義便也無從找尋。
把好方向盤,不斷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評論話語體系,充分發揮美術評論對價值觀、審美觀的引導作用,營造天朗氣清的行業風氣,美術事業才能因時代而盛,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藝術力量。(李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