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劉凡熙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一方面,穩是大局和基礎。從宏觀層面看,穩就要穩增長、防風險、守底線。今年以來,我們黨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組合效應。從社會預期看,穩的關鍵是提振信心。今年以來,隨著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預期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宏觀政策對提振信心的積極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另外,穩還體現在就業穩、民生穩。今年以來,盡管面臨結構性就業壓力,但得益于經濟體量增大、經濟結構優化以及穩就業政策支持,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另一方面,進是方向和動力。其中,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今年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同時,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航空航天等高端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此外,協調是評價發展的重要標準和尺度,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今年前三季度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區域板塊增長平穩,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持續增強。另外,高水平開放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的空間。今年以來,我國加快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詳情】
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體制機制,繪就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繪就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的關鍵落筆,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一是打造有利于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的生態系統。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優化科研體系和創新生態環境。二是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在產業高端化方面,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健全強化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在產業智能化方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特別是生產設備和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在產業綠色化方面,加強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創新。三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生命科學、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四是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研發,加快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在各領域各環節廣泛應用,最大限度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協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綠色轉型。五是完善人才培養使用體制機制。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優化職稱評定、實施薪酬激勵等措施,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詳情】
把握新趨勢,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先進制造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能,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彬、浙江大學教授肖文在《光明日報》撰文認為,針對制造業發展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我國應當把握好全球先進制造業所呈現的新特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其一,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向高躍遷”。研判全球制造業發展最新動態,聚焦人工智能、先進裝備、生物醫藥、科學儀器設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引導企業持續性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力軍的作用,將企業作為基礎研究投入增長的新空間。其二,發揮領軍企業輻射作用,實現“向廣聯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企業、平臺企業等重點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組織,積極帶動中小企業參與,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大中小企業聯動創新的發展格局。其三,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實現“向深融合”。加大孵化器培育力度,加強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戰略科技力量與孵化器之間的合作,圍繞“硬核”技術、初創企業等強化支持力度。其四,優化創新氛圍,實現創新要素“向全集聚”。圍繞各地產業特色、創新分工,打造高質量精準人才引進和服務機制,加快建設國際醫療、國際教育、國際社區等國際化城市環境。根據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增設相關專業,推進制造業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詳情】
依據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依據資源稟賦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塑造競爭新優勢的內在要求。解晉在《學習時報》撰文表示,依據資源稟賦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實現各地區合理分工、優勢互補。一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市場規則,消除妨礙要素跨區域流動的制度性因素,發揮市場在跨行政區域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市場設施聯通,建設現代流通網絡和數字化交易平臺,豐富和完善相關平臺規則、功能、業務,降低流通成本。二是特殊功能地區分類施策。對于生態功能區,加快構建和推進合理的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建立“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推動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對于糧食主產區,探索、建立糧食產銷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形成“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糧食安全格局;對于能源、資源地區,推動傳統資源產業升級改造,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值。三是用好轉移支付財政工具。構建同人口和城鎮化率相適應的轉移支付制度安排,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厘清并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提升基層政府財力同事權匹配程度。對于老少邊窮及承擔國防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等特殊職責的區域,轉移支付要適當傾斜并提高有效性,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落實。【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