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金丹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強調“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牢牢把握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和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堅持改革創新不停步,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讓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呈現勃勃生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工業是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技術創新、保障物質產品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創造高質量就業、帶動其他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歷史和現實表明,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我國已進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新型工業化扎實推進,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的獨特優勢更加突出,多項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領域極具競爭力,先進制造業集群縱橫鋪設,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應用不斷拓展……新型工業化推動我國經濟強筋壯骨,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重要支撐。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以全新視野深化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作出原創性貢獻,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要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工業發展正處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有成績也有短板弱項。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我國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根本在于徹底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打造新優勢,增強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生產力質的躍升,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顛覆性變革,只有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地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注入更為強勁的動力。
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行穩致遠。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各方面,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階段性特征以及面臨環境條件變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匯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落實落細落到位,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一步讓綠色成為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例,當今的汽車產品已由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集機械、電子、計算、感知、視聽、儲能等多項技術為一體,各種技術綜合運用的復合系統,要以創新為動力、以需求為導向、以品質為根本,深化拓展開放合作,依托產業體系和創新投入,推動汽車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讓更多優質汽車產品進入居民生活,讓人民群眾共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成果。
把科技創新更好落到產業發展上,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要推動傳統制造業通過轉型實現老樹發新芽、添活力,同時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旗幟鮮明推動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發展,全面發力新領域新賽道。例如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方面,要加快提升創新能力,推動新型研發機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創新平臺,做強做大自主品牌,打造過硬拳頭產品和商業化應用場景,抓住“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等新機遇,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通過供給側改革讓企業“動”起來,推動全產業鏈加快突破核心技術卡點,通過需求側改革讓市場“熱”起來,不斷提升市場占有率。要深入推進產業鏈固鏈、補鏈、強鏈,加快延伸新能源“三電”等產業鏈條,加快重點項目投產達效,務實推進產業生態融合發展,整合信息與數據資源,在重點領域抓好前瞻技術國際合作和產業化落位。要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和職業院校、職業教育基地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市場緊需的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