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盧剛(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作為一種信息密度高、應用場景廣、傳播時效強的網絡表達方式,“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拓寬“故事”的網絡外延
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是指包含著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眾多要素的事件。但是,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媒體平臺的多元化,尤其是網絡敘事的碎片化,讓通過網絡空間講一個完整故事來講道理,變得越來越奢侈。在特定的網絡場景下,一個表情包、一張圖片、一張動圖、一個網絡梗……不僅可以講出一個故事,而且可以表達出發布者的觀點和立場。我們要拓寬“故事”的內涵和外延,把更多的網絡表達形式納入到“故事”這個范疇中。
什么是“網絡梗”?
“網絡梗”是一種信息密度高、應用場景廣、傳播時效強的網絡表達方式,雖源起于特定場景,卻因在網絡社交平臺發酵得到普遍認同而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因而具有極強的傳播時效。“網絡梗”在網絡空間傳播的過程中,其詞義被不斷引申擴大,不僅娛樂性質的網絡流行語被稱為“梗”,一個笑點、一個熱點人物或社會事件,影視劇里的經典臺詞或片段,平臺媒體流行的段子和音樂等等熱門、簡短的話語符號都可以稱為“網絡梗”。
總之,“網絡梗”指的是一種信息密度高、應用場景廣、傳播時效強的網絡表達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即權力。高信息密度的“網絡梗”,內在嵌入著背景、情節、文案、情感、價值判斷等眾多信息集束,是一種高度凝練的網絡話語,在網絡空間有著巨大的傳播優勢。
提高“梗能力”,講好正能量故事
首先是“借梗能力”。借助網絡梗,包裝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實現最大的傳播效果。近兩年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注意。一些平臺媒體上的官方賬號,近年借助“熱梗”,舊瓶裝新酒,實現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破圈”。比如,2021年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央視新聞”抖音賬號借助當時的流行歌曲《少年》,發布《平均74歲的清華校友合唱團演唱<少年>》短視頻,將歌詞改編為“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百年只不過是考驗,美好生活目標不斷實現。這個世紀少年,使命永遠放心間”,該短視頻隨即也火爆全網。
同時,官方融媒體賬號積極借助抖音平臺的其他熱梗,不斷創造網絡傳播爆款作品。像“人民日報”改編網絡歌曲《向云端》,用美聲唱法重新演繹《向云端》,配上中國航天大國重器騰飛的場景;“央視軍事”改編《給他一電炮》;“中國軍號”改編《恐龍抗狼》,配上展示中國軍工強大實力的視頻。這些歌曲早期流行的時候,格調算不上高雅,但是經過官方賬號的改編,不僅獲得了巨大網絡流量和網友共鳴,同時也凈化了網絡話語環境。
此外,還有“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梗,意思是決定人生命運的某個瞬間的發生。2023年7月,四川共青團的抖音號發布了一條短視頻,畫面是電影《建黨偉業》中嘉興南湖上一條小船在滑行,文案配之以“從那時起,所有人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視頻下有一條高贊評論——“這個系列的天花板”。巧妙的“借梗”,精準的視頻和文案,以及評論區的“神評論”,三者相得益彰,打造出了當時的傳播“爆款”,也成為2023年正能量網絡傳播的經典案例。
其次是“解梗能力”。“網絡梗”是在高度娛樂化的氛圍中,通過網民社交互動慢慢產生的,有的也不排除存在幕后推手,很多梗帶有低俗惡搞,甚至負能量的含義。對于網絡宣傳而言,如何消解“網絡梗”的負面含義,甚至達到“扭負為正”的效果,是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方面。有一個商業公關案例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網絡上有個梗叫“馬自達塞車梗”,該梗出自L姓影星主演的一部電影,片中該影星挖苦一個開會遲到的下屬,“大家都開奔馳、勞斯萊斯,你開馬自達,怪不得你塞車”。此后,這句經典臺詞把“馬自達汽車”和“塞車”強行關聯起來,而且廣為流傳,成為馬自達公司營銷的心頭之患。2023年6月,長安馬自達公司本著“解梗還需系梗人”的原則,邀請該影星出席活動并代言,推出新的金句“開馬自達像賽車,你不開馬自達,怪不得你塞車!”隨后這一新金句鋪天蓋地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極大消解了“馬自達塞車梗”的負面影響。這可以說是馬自達官方整活解梗的一次成功案例,其間很多經驗值得總結。
由于網絡梗產生于高度娛樂化的網絡氛圍中,極容易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吸附進來,并進行庸俗化解讀,消解掉其中的嚴肅性內容和約束功能,這給網絡宣傳帶來很大挑戰。有些詞一旦關聯成功凝結為網絡梗,再想解梗就很困難了。“解梗能力”的建設對于網絡宣傳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最后是“造梗能力”。網絡空間中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還需要主動出擊,主動“造梗”,主流價值觀的“梗”越多,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網民中的話語權和穿透力就越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就會越主動。前些年,共青團中央在B站力推的現象級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就造了很多正能量的“梗”,比如“兔子”“種花家”“蘑菇蛋”“眼睛里進沙子”“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等等,尤其是“兔子”已經成為網絡空間愛國青少年群體互相辨識的文化符號。《那兔》的作者林超,對此曾經有一個總結——用最潮的“梗”講述歷史。
近年來,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價值觀日益強烈,為“造梗”提供了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2015年國產動漫《大圣歸來》上映的時候,爆棚的口碑曾經催生出“自來水”(自發而來的水軍)的梗。2021年《覺醒年代》上映的時候,產生了諸如“《覺醒年代》的續集,就是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延喬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等等熱梗。總結起來,“造梗”要有現象級的主旋律作品作為依托,產品創作、宣傳推廣、熱詞引導等各個環節同時發力,形成一個系統工程,才能從中生發出眾多經典性的人物、事件、意象,使之成為承載中國故事的重要文化符號,不斷豐富和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需要注意的是,“網絡梗”是有時效性的,“熱梗”用得好就是流量“密碼”,過氣的“老梗”一用就是流量“毒藥”,所以網絡宣傳領域的“梗能力”建設也是一個長期需要不斷翻新的過程。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研究”(22&ZD0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