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陶希東(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研究員)
社區位于家庭、國家層面及各類社會組織之間的交叉點,對于解決破壞人類安全的經濟、社會或環境動蕩問題至關重要。綜觀全球防災減災趨勢,在過去幾十年里,全球減少災害風險計劃和氣候倡議主要集中在脆弱性、恢復、適應和應對機制之間的密切聯系上,然而最近幾年來,隨著極端天氣(極端高溫、特大暴雨、超級臺風等)、傳染病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的高頻率、高強度發生,全球越來越關注城市和社區的韌性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社區安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應急管理和基層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全國各地積極開展安全韌性社區的建設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和鄉村地區,結合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創建,初步積累形成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案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簡稱《意見》),對推動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機制重塑、政策創新做出了總體部署。這一政策的落地落實有助于我國廣大城鄉社區加快解決應急體制不夠健全、應急機制不夠有效、應急資源不夠充足、應急專業人才缺乏等瓶頸難題,有助于提高基層防范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從建設一個“壓不垮、打不倒、可持續”的安全韌性社區的更高要求來看,根據災害事先準備預防(免疫力)、災害應急響應(適應力)、災后恢復重建(恢復力)、更新轉型發展(變革力)的韌性治理規律,應急管理是創建韌性社區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建設韌性安全社區的首要任務。全國各省市地方政府和鄉鎮(街道)、居村社區,應以全面貫徹落實《意見》精神為契機,樹立韌性理念,遵循災害全周期治理規律,聚焦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融應急管理能力于基層韌性治理體系之中,更加強調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系統集成、突出實效,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同步開展安全韌性社區建設,力爭在面對各類重大風險危機時,基層社區普遍做到“心中有數、充分準備、及時預警、快速響應、有序重建、復盤學習”,螺旋式提升基層社區的韌性水平,以最小代價保障人民群眾最大的安全。安全韌性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和系統性工程,結合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需要強化五大機制建設:
建立健全重大公共危機的評估識別與準備機制
對可能會發生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社區政府和民眾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做好充分準備,是提升社區韌性的前提和基礎。一是開展社區災害或公共危機的科學評估。借助第三方專業機構,分析社區災害的歷史數據,總結危機發生演變規律,科學預判當下及未來社區面臨的不確定性災害或危機有哪些,在哪些區位容易發生,可能會對哪些人群造成危害等。二是制定有效的社區重大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社區層面的應急預案要盡可能簡潔明了、責任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突出簡明、實用、管用。要結合社區實際,立足居民小區、微網格、商圈等最小應急治理單元,做實重大公共危機的“一點一案”,讓預案真正發揮應有的功效。三是扎實開展以應急演練為主的全方位應急準備。社區應急預案中提及的物資儲備、應急演練等工作要具體化、落實落地到相關機構和單位之中,在實際行動上做好充分準備。打造社區綜合應急服務站,有條件的社區應儲備一定數量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裝備、設備、器材和物資。組織居民開展災害防范知識的宣傳學習、逃生避險、自救互救應急演練等,讓廣大居民成為災害發生時的第一救援力量,提升社區韌性治理能力。
建立重大公共危機風險的動態感知與預警機制
這是社區韌性治理的必要條件。一是實行全覆蓋的社區風險隱患排查。整合安全志愿者隊伍以及“兩委”成員、黨員、居村民代表、網格員等力量,以最小應急治理單元為載體,對社區范圍內的房屋、建筑、燃氣設施、用電設施、生活設施等,開展全方位的風險排查,及時發現并排除隱患,確保每一項設施都符合安全標準。重點關注老舊小區中的安全設施,走訪孤老、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充分掌握各種隱患和矛盾沖突。二是構筑科技賦能的風險動態感知與監測預警體系。針對地下管廊、施工工地、高層電梯、地下空間等設施空間,加大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運用,打破數據壁壘,促進數據匯集共享,打造智能化風險動態感知監測預警平臺,實現各類風險的智能感知、智能研判、自動上報,提高預警信息的權威性和時效性。
建立基于賦權的社區危機應對決策機制
在重大公共危機中,在上級黨組織堅強集中統一領導下,在上下級政府之間合理分配決策權,尤其是依法賦予社區管理機構臨場指揮決策權,根據現場態勢和變化情況,直接做出相關決策,并指揮相關部門直接行動,提高應急響應的靈活性和高效性。依法建立健全針對基層管理干部的容錯機制,應對突發事件、解決臨場復雜新問題時的無意過失或先行先試的失誤允許被容忍,消除基層社區干部應急搶險中的后顧之憂,鼓勵基層干部敢于擔當、勇于決策,把身邊和眼前危機造成的危害結果降到最低程度。
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動員響應機制
當重大公共危機發生時,政府動員各種力量,第一時間開展自救互救公救,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是檢驗社區應急管理能力或韌性治理水平的試金石。一是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多部門協同行動方案。率先促發各級黨組織、政府機構和廣大黨員干部,第一時間出現在危機現場并投入搶險救援。組建區域性應急搶險救援指揮中心,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快速集結社區內外消防、交通、醫療、公安、食品、物資、救援等多部門力量,集體行動、有序行動、協同配合,全面投入應急搶險和救災救援之中。二是平時培育應急志愿者或社會組織,戰時快速形成第二梯隊。針對社會組織,利用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程序等技術手段,建立快速響應網絡,提供精準信息并推動供需信息共享,提高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效率,明確各社會組織在危機應對中的角色和責任,避免職責重疊和資源浪費。
建立災后恢復重建與學習更新機制
這是社區韌性治理創新的應有之義。一是建立健全社區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災后恢復重建計劃。在制定災害應急預案的時候,就要根據不同類型危機的情境模擬,提前制定好各有側重的災后恢復重建計劃,包括受災人員疏散安置、建立應急交通網絡、必要生活物資供應、基礎設施加固重建、財政補貼保障等,為實現應急搶險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的有機銜接、高效協同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建立健全災后經驗教訓的總結歸納和學習完善機制。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結束以后,對其響應過程和應急機制進行認真復盤學習,發現防范應對中的短板和不足,及時加以完善、更新和創新,讓相關機制更加有效、更加順暢,為應對下一次危機做好更充足的準備,在螺旋式提升中不斷增強社區的整體韌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