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賈建鋒(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耿婧聰(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其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當前我國科技體制還存在一些斷點、痛點和堵點,從創新到應用的有效轉化就是一個長期難解的痼疾,而新型研發機構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利刃。
新型研發機構作為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的獨立法人機構,能夠推動多元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合作、實現產業技術突破和培育新興產業等方面爆發出了磅礴的發展動能,其在創新鏈中的粘合作用、轉換作用、培育作用和驅動作用十分顯著。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作用,有效彌合創新到應用的“死亡之谷”,是促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重要抓手,有望為新質生產力增添強大引擎。
第一,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粘合作用,喚醒激活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涌現的前提條件,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就是牢牢扭住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牛鼻子,能夠起到“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的作用。近年來,新型研發機構已逐步發展成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一支新生力量,它憑借獨特的組織優勢融合了政產學研等各方創新主體,促進不同資源要素的系統整合和高效利用,通過互補優勢不斷放大創新資源效能,突破了我國長期以來創新資源分散、創新主體封閉等弊端,具有創新“黏合體”的作用。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黏合作用,系統整合創新資源,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有效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向更高級、更先進的質態演進,從根本上喚醒激活新質生產力。
第二,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轉換作用,持續輸出新質生產力。
科技成果轉化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關鍵環節,它實現了由知識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換,使科技屬性能夠附加到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中去,進而加速新質生產力“破繭成蝶”的轉化過程。然而,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我國創新領域的難題,由于基礎研究與商業性技術開發分屬于創新鏈條的兩端,分別具有公共屬性和市場屬性,長期由國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各自承擔,而二者之間的轉化地帶始終面臨著主體缺位的尷尬境地。新型研發機構在推動成果轉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既能夠面向市場,又能面向公共領域,可以在共性技術和商業應用之間順利搭起轉換橋梁,解決了我國大量科技創新成果和專利“走不出高校院所”“走不進企業市場”的窘境,承擔著創新“轉換器”的重要功能。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轉換作用,不斷推動新知識轉向應用領域,提高科技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滲透度,有助于持續輸出新質生產力。
第三,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作用,蓄勢賦能新質生產力。
科技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能量載體,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需要人的參與才能實現,科技人才儲備對國家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目前存在短板,“橄欖型”人才結構問題突出,科技領軍人才和應用技術人才占比偏低,這種結構失衡嚴重制約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新型研發機構以靈活的用人形式聚集承載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對人才要素具有吸引、培養和賦能的功能,尤其在吸引國際科技領軍人才和培養應用領域通才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被譽為科技人才的“培育池”。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人才培育作用,促進科技人才的貫通和融合發展,能夠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生成不斷蓄勢賦能。
第四,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驅動作用,全面升級新質生產力。
實現全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終目標,生產力的升級效果最終要靠產業發展來得到驗證。新型研發機構貫通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全鏈條,將產業需求和科技創新緊密相連。一方面,新型研發機構通過密切的產學研合作,準確把脈傳統產業的技術需求動態,極具針對性地回應傳統產業發展對技術的要求,能夠最大程度地支撐傳統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新型研發機構具備孵化器功能,可以將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科技項目直接孵化成科技企業,并為其發展壯大提供專業人才、管理和投融資等多維立體的一站式服務,幫助初創企業實現“輕資產,穩上路”的運營目標,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具有強勁的驅動作用。因此,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來看,新型研發機構具有產業“驅動器”的功能,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產業驅動作用,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推動社會生產力全面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3&ZD0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