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鑫橋(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研究員)
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個人成長以及未來的社會角色扮演。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復雜性趨勢。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彌補傳統心理治療手段不足與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手段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優勢。面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數字化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難題,提高心理問題篩查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實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早期干預和治療。一系列輔助心理健康篩查的數字化工具已逐漸被開發和應用,如聊天機器人、大規模社交媒體分析和可穿戴設備及其相應軟件程序等。借助數字化工具,通過系統、無感知的數據收集,學校能夠更廣泛、更高效地積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數據,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時狀態和變化態勢,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手段,防止心理健康問題的擴散和加劇。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精準識別和實時分析,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可以實現盡早預防、及時疏導、精準干預,有效控制大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減少心理危機給大學生帶來的各種傷害,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心理育人”。
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具有突出優勢
已有研究表明,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佳時機是在癥狀擾亂患者的日常生活之前。就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言,及早發現并進行精準干預同樣至關重要。基于人工智能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識別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識別效率,并且可以顯著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介入時間,為數字化干預網絡的構建提供技術基礎。相較于傳統心理治療手段,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的優勢突出。
首先,在日常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學校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數量有限。一位心理教師面對的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往往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但數字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并不依賴于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因而可以有效緩解對于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平衡的矛盾。以大型多模態模型為例,對于那些正在與心理健康問題作斗爭的學生來說,心理垂直大模型可以為他們提供及時的鼓勵引導以及有效的心理困擾緩解策略,從而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過程中有益的補充資源。
其次,面對傳統的面對面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學生往往因擔心被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簽,而降低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的意愿。而數字化干預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依托,其在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虛擬化與匿名性的特征能夠有效緩解進行自我披露的恐懼,引導學生更加誠實地披露與自身心理問題相關的敏感化信息,從而大幅提升心理健康服務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再次,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更傾向于提供短期的心理健康服務,而學生因忙于課業、考試、升學和其他活動很少有連續、閑暇的時間接受治療。數字化干預能夠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賦予學生更多的靈活性,最大限度減少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障礙,從而成為學生心理問題解決過程中寶貴的數字盟友。
最后,由于新一代的學生是“數字原住民”,他們樂于且善于使用新興數字化工具,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對學生而言極具吸引力。
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實踐路徑
學校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是進行數字心理健康干預的重要場所。為切實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學校的積極支持不可或缺。首先,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學生需求,在既有傳統心理健康服務資源下積極引入如移動應用程序和聊天機器人等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工具,并使用數字化工具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篩查,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狀態異常情況并及早干預。
其次,當大學生完成心理健康問題篩查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可以結合數字化工具動態化收集學生周期心理健康數據,形成心理健康動態報告,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實時檢測與評估。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等均與其心理健康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除校園內部動態之外,學校還應將目光轉向大學生所處的家庭,積極推動家校聯動,實現協同育人。通過觀測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變化軌跡,輔之有關學生家庭數據,建立起立體、多維的心理健康大數據管理平臺。憑借多維數據對比分析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從中尋找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變化的關鍵時間節點、重要生活事件,從而識別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風險。
此外,利用大數據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予以分類管理。設計分級干預機制,按金字塔模式對不同嚴重程度的學生給予關注,并預先設定不同心理測評結果的反應預案,重點關注“處境不利的學生”,進一步構建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對象庫,將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潛在患病風險的學生的信息錄入其中,對他們實行動態管理,進而降低學生心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最后,學校需要組建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心理醫生和專業指導老師在內的專業數字干預隊伍。研究表明,在缺乏醫生指導的情況下,數字干預成功的概率會顯著降低。所有團隊成員需協調配合,共同指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技術支持的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干預項目的優勢。
多措并舉應對未來面臨的挑戰
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作為一種新興事物,雖然顯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其進一步的應用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尊重大學生的個人尊嚴和自主權,如確保知情同意和知情選擇,確保患者擁有完整有效的自主權,并要求人工智能的運作必須受到監督。盡管心理健康問題的數字化篩查在學生心理健康促進中表現出巨大潛能,但沒有學生和家長的充分參與也不可能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如何確保充分的知情同意,轉變學生及其父母對數字化篩查的態度,提高其參與篩查的意愿至關重要。
第二,保護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防止隱私泄露和數據濫用。盡管數字化收集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充分收集學生心理健康的數據上展現出強大的優勢,但隱私泄露風險和數據濫用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平臺可能被非法企業和犯罪分子濫用。個人信息和心理健康數據的泄露可能會對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使其面臨污名化、社交邊緣化的風險,進一步加劇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何在技術層面做好數據匿名化和去識別化,在法律層面完善監管體系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第三,需達成不同利益相關者對技術受用和倫理規范的共識。因數字化心理問題識別和干預的復雜性,其在應用過程中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在實踐中涉及諸多利益主體,除學生外,還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心理醫生、相關產品的研發人員等主體。不同主體因立場觀點、知識水平等的差異,尚未達成數字化工具輔助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識別和干預的共識,具體表現在數字化工具的接受程度和倫理規范方面。根據生物醫學有益性原則的要求,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要對患病學生個人有利,而且還要有利于醫學事業乃至整個人類的福祉。
第四,保證技術發展的好處公平公正地惠及大學生群體。在正義性原則要求下,所有學生均享有平等的權利來享受數字化心理健康資源與服務,且每個學生都有權參與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數字化心理健康資源作為一種醫療資源,應公平公正地分配給每個學生。由于我國城鄉發展水平的差異,城市和農村的學生之間仍然存在顯著的“數字鴻溝”,數字化心理健康服務在地區上分布不均,一些學生仍然沒有機會享有數字化心理健康服務,技術發展的益處惠及所有學生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