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人工智能是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一大熱詞。在日益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的迅猛增長正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如何有效治理這項技術同樣成為了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挑戰。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公眾安全?在擁抱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如何引導人工智能向善而行?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工智能”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人工智能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及應用步伐,對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長遠戰略意義。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戚聿東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一方面,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不僅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而且對經濟發展正在產生全方位、全鏈條、全周期的深刻影響。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可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技術研發范式,促使基礎研究領域科學發現和發明效率極大提升,應用科學和工程領域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大技術基礎。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作為當代最為前沿的關鍵共性技術,可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高精尖技術基礎。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化、產業化、規模化,將帶動我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數智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會使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活力。因此,在這場人工智能革命中,我國要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人工智能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贏得國家競爭新優勢。【詳情】
人工智能為現代化建設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順應形勢把握住人工智能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可以帶動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整體躍升,為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光明網理論頻道刊發清華大學教授、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成崗一文指出,當前,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創新發展和社會應用突飛猛進,正在給現代化的內涵、體系、方式帶來創造性變革。科技進步提供了現代化的基本框架及結構,引領現代化新趨向。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焦點和經濟發展新引擎,也將為現代化建設帶來新機遇。人工智能為現代化建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要求我們對其風險及其挑戰有全面和系統認知。這主要包括倫理風險、就業沖擊及社會風險,以及人工智能時代整體圖景缺失的挑戰。與其他技術類似,人工智能技術的復雜性存在掩蓋人類重要活動復雜性的風險,社會技術網絡并不能自我調整和校正,便捷化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對整體化的時代圖景形成挑戰,不能把人類發展放在不確定性根基之上。因此,隨著人工智能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讓生活更美好”的人類愿景正面臨如何構建“好的人工智能社會”的緊迫挑戰。必須要把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滿意度作為全面推進現代化各項工作的目標旨歸,推動人工智能融入社會轉型發展的前瞻性創新、過程性監測、后果性評估,切實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和諧更美好。【詳情】
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亟須破解數據瓶頸
作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術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于提升國家戰略地位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王業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丁曉東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為進一步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應構建生成式人工智能促進型法律制度,進一步優化個人信息保護,協調著作權保護,推動企業數據互聯,用制度創新破解數據瓶頸,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主動權和制高點。其中,個人信息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訓練數據的重要來源。生成式人工智能訓練數據的形成,有賴于對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正確理解與適用,涉及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告知同意制度、必要性原則以及公開性個人信息的利用等法律規范。為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個人信息數據收集與利用方面的障礙,應在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對于協調著作權保護來說,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數據的著作權約束,需要構建整體性的合理使用制度。就人格權益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海量數據而非特定作品進行訓練,一般不會侵害某一特定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格權益;就激勵機制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海量數據進行訓練,主要是為了提高其一般性的識別與創作能力,而不是替代某一特定作品,作者也不會因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的出現而不再進行創作。而破除企業數據壁壘,需要倡導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就數據互聯而言,應避免對網絡公開數據進行絕對排他性確權。破除企業數據壁壘,也可以利用各類合理的爬蟲機制打通不同企業之間的數據壁壘。【詳情】
“數智賦能”,激發“實數融合”發展新活力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也是塑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抓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田雪瑩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以數字技術為先導的諸多顛覆性、前沿技術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數字經濟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激發了實體經濟發展活力,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目前,我國“實數融合”正從試點示范、重點突破向全面發力、縱深拓展邁進,在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風險,產生了諸如技術鴻溝、數據孤島、結構性失業、行業壟斷、算法歧視、信息繭房、侵犯隱私等諸多問題。從技術層面來看,這些問題主要涉及技術開發及應用企業如何平衡好技術進步與利潤最大化;從制度層面來看,政府監管和法律法規滯后于新經濟形態發展,導致原有的監管政策失靈和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為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秉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規制數字技術開發者與使用者堅守公共利益,平衡好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引導企業開展負責任的數字技術創新,防止技術濫用等衍生風險發生,推動科技創新向上向善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強監管政策與法律法規的統籌協調。加快制定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等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大對技術專利、數字版權、數字內容及個人隱私等保護力度,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程度上的融合發展。【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