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賈彩彩(首都醫科大學講師);劉芳(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醫學倫理學會理事長)
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這是推進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促進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要求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面臨的現實要求,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有效防范科技倫理風險。
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的現實要求
應對風險挑戰,建設負責任的科技強國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某些科技領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正奮力搶占科技制高點,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提高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未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國將開拓更多科技新領域、新賽道。前無經驗可循,后有科技研究本身的不確定性與突發性倫理風險,如果處理不慎有可能造成社會矛盾甚至安全危機。確保科技向善,勢必倫理先行,必須回答好“是否應該做”“應該怎樣做”這一根本價值問題。特別是進入大科學時代,科研活動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科技倫理問題影響范圍和程度都更加廣泛和深遠。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就是立足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總結中國倫理治理智慧,以一個負責任的科技大國的責任意識、前瞻意識和引領意識,在加快科技強國建設的同時,加快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科技倫理體系,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
參與國際競爭,爭奪科技倫理話語權的迫切要求。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國際環境,越來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要求我們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搶占科技倫理的制高點,贏得制定科技倫理治理規則的主動權和在科技倫理治理領域的話語權。西方現代科技倫理理論和實踐起步較早,長期占據優勢地位。隨著科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是西方科技倫理對他國的強勢輸出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文化差異帶來科研倫理治理的不同處理方式,不利于國際科研合作,也會給調查科研不端行為造成困難;某些科技發達國家進行“倫理傾銷”,故意到倫理規范尚不健全的國家開展違背科技倫理甚至危害當地安全穩定的研究等。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是我國更加深層次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的迫切要求。要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的同時,以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科技增進人類福祉,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把握創新方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融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價值取向,確保科技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的重要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正在鋪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及時有效將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嵌入其中,強調科技活動中人的主體性,從科技、人才、教育三重維度把牢科技進步方向,確保科技進步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及時順暢、精準到位地轉化為領先的社會生產力和強大的綜合競爭力,從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民族復興偉業。
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的實踐要點
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包括從理論上構建科技倫理的當代中國話語體系,從實踐上完善當代科技倫理治理框架兩個維度。從整體來說,在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的過程中,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核心價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明確科技倫理原則的第一條即是增進人類福祉,提出科技活動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價值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具有內在統一性。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都離不開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源自中國共產黨人對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高度自覺,這是我國科技事業不斷創新發展、不斷造福于民的堅強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將是覆蓋科技創新全領域、科研活動全過程的綜合性體系,將會形成統籌協調管理部門、企業、機構、社會組織、個人等多利益主體的動態機制。這就更要求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建設黨領導下的治理體系,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健全新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發揮制度優勢,形成適應中國需要、符合中國特點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科技創新的方向盤都牢牢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
理解把握“兩個結合”抓準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是適應中國國情、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特點、滿足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需要的倫理體系。抓準中國特色,一方面應立足中國具體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科技工作,從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中汲取思想精華,堅持科技進步為全人類服務,為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另一方面應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繼承傳統科技倫理和倫理治理智慧。如“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指導人們在科技活動中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道馭術”的技術倫理強調技術的社會效應;器物制造中的“物勒工名”制度不僅使制度倫理責任轉化為技術道德榮譽、商業道德信譽,更體現出科學技術活動的監督機制等。以中國傳統科技倫理豐富當代科技倫理治理的思路和方法,為科技倫理實踐發掘良方,貢獻中國智慧。
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著力點把握發展變化。立足新發展階段,當前國家正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科技創新成果將迅速應用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帶動經濟社會加速變革,這給科技倫理治理帶來更多未知和變化。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就是要加強前瞻性規律性研究,及時進行必要的倫理校準、調適和引領。科技研究及應用造成的倫理沖突的滯后性,中西文化沖突帶來的倫理新課題,以及層出不窮的“灰犀牛”“黑天鵝”事件等,都要求倫理治理必須加強預判研究,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盡快提升治理能力,實現敏捷治理。
以開放合作為重要原則統籌治理格局。全球化進程中科技越來越呈現出資源全球配置、活動全球管理、成果全球共享的特點。科技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日益拓展,盡管不可避免帶來風險挑戰,但并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要在促進創新與防范風險的張力中,尋求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步推進。要保持開放,對國際普遍關心和共同面對的科技倫理問題,與有關國家合作開展倫理教育和倫理研究,積極借鑒西方科技倫理有益治理經驗;參與全球性科技倫理問題的治理,就重要和緊迫的科技倫理問題開展全球對話和商議,才能充分吸收利用人類的一切有益成果,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增進全人類福祉的科技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