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梁 婧
前不久,2024年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分論壇在山西忻州舉行,主題是“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同時,以“保護傳承守正創新”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辦。10月底,在2024中華文化天府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圍繞“保護文化遺產賡續歷史文脈”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文化遺產保護正受到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傳承。從古老的建筑遺跡到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從豐富的民俗活動到珍貴的文獻典籍,每一項文化遺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但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一些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和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消失。同時,大規模的旅游開發也給文化遺產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過度商業化的運作,使得一些文化遺產地失去了原本的寧靜與古樸。因此,盡管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已經取得顯著進展,但依然任重道遠。
首先,應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要認識到,保護與發展不是強調一方面,忽略另外一個方面,而是要強調平衡。我們既要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更要做好展示,充分認識到怎樣在保護中實現可持續利用,在可持續發展之間怎樣尋求一個合理的平衡。這就要求政府頂層設計具有前瞻性。結合實際,明確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規劃和重點項目,將其納入城市發展和鄉村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同時,出臺鼓勵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政策,如支持利用古老建筑開辦博物館、文化創意工作室等,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其次,各地應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投入。可以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用于文物修繕、遺址保護、人才培養等工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也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和個人“認領”和投資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山西忻州為例,當地政府與五臺山景區累計投入16.3億元,分兩個階段將五臺山核心區12個村莊、975戶、2700多人搬遷至核心景區外,有效消除了核心景區城鎮化、商業化過度擴張對文化景觀的影響。
最后,引導全民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承擔起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只有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資金到位、人才完備,人人都有成為文化遺產守護者的意識和擔當,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讓這些珍貴的人類財富得以傳承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