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核心技術、文旅融合、科教融合、教育強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許曉東、杜志章: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許曉東、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志章指出,我們要深刻認識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科學選題方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領域實施科技戰略部署,凝練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在協同融通方面,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提升協同攻關效率;在評價引導方面,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完善激勵制度,讓科研人員能夠坐得住、鉆得深,敢于攻堅克難,開展具有顛覆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釋放創新活力;在資源保障方面,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強化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同時鼓勵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摘編自《人民日報》
【謝宏忠: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發展勝勢】
福建師范大學文化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謝宏忠認為,隨著一系列穩經濟、促發展的措施落地見效,我國經濟呈現出回升向好態勢。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是對旅游本質的回歸。旅游具有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以文塑旅”的發展目標與方向,正是要強化旅游的文化目的和文化屬性。中華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文化的視角看,旅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以時代精神不斷激活文化生命力,需要堅持守正創新,找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走向的契合處、連接點,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品質,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推出新產品、拓展新服務、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推動文化和旅游與科技深度融合,還需要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扎根日常生活、滿足人們需求,被人們“日用而不覺”,才能根深葉茂、歷久彌新。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傳播中國良好形象。通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占仁:“三大屬性”貫穿教育強國建設全過程】
西北師范大學校長、教授王占仁指出,教育“三大屬性”貫穿教育強國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揭示了教育強國的先進本質、鮮明特色和獨有優勢,是一個系統整體,內涵豐富、相互聯系、有機統一,是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的科學行動指南。“三大屬性”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和胸懷天下的鮮明教育立場。建設教育強國,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促進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用教育之力斬斷窮根,防止返貧,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盼。充分體現了自信自立和守正創新的深邃教育觀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要求我們扎根中國大地辦好各級各類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守正創新是教育事業發展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守的重大原則。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的科學思想方法。教育綜合改革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改起,逐一破解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存在的超前和過度教育問題、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質量提高問題、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薄弱問題,克服教育評價“五唯”頑疾,進一步完善招生考試制度,等等。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王明姬: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人才戰略室主任王明姬認為,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暢通循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景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統籌推進一體改革為發力點,解決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應明確思路,在制度架構、組織方式、評價體系等諸多領域打破藩籬、形成協同效應。一是構建完善相關機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統籌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完善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并與我國人力資本、市場需求和產業體系及產業鏈優勢相結合,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二是著力提升整體效能。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教育體系,有的放矢培養產業急需短缺人才,為解決“卡脖子”難題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三是聚焦重點領域發力。著眼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貫通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開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學問題研究。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