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于斌斌(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城市空間決定了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形態,伴隨著數字技術革命的興起,網絡化成為城市空間研究的重要發展導向。數字時代的城市空間網絡研究逐步由現實物質空間延伸至網絡虛擬空間,更加重視城市間的互動及其所嵌入的網絡環境。
在傳統城市空間網絡研究中,要素流動的載體以城市間的實體基礎設施為主,包括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等綜合交通實體流,即人流、物流、交通流進行空間網絡運作。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得城市之間的虛擬網絡設施得以建設并不斷發展。虛擬網絡設施主要通過互聯網、科研服務和生產性服務平臺打通城市之間的資金流和信息流。由此,在實體流和虛擬流的雙重作用下,研究城市內外聯系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間的影響,尤其是電子信息流動的影響日益被重視,對城市發展邊界的界定也逐漸模糊。同時,伴隨著城市功能的地域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對城市空間網絡的研究進一步從圈層式聚集型向網絡化擴散型轉變。
區別于傳統城市空間網絡研究以實體空間為主體,數字技術和信息網絡將城市空間研究由實體區域拓展到了數字維度,使得城市空間網絡研究更加關注城市間的互動及其所嵌入的網絡環境,數字技術深化了城市空間網絡去中心化的表現特征。去中心化并非指城市沒有中心,而是意味著在城市中會形成多個中心,這從根本上挑戰了早期解釋城市空間網絡的中心地理論。數字時代的城市空間網絡研究認為,信息聚合無處不在、網絡接口復雜多樣,每個節點都處于動態聯系中,并且可以與其他節點進行自由連接,從而推動形成階段性的中心。但是此中心并不是穩定不變的,會隨著“數據場”的變動而不斷變化。不僅如此,去中心化的研究更加關注在城市空間網絡中生產力等要素的流動,尤其是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非正式信息,而無空間差異的信息傳送減弱了面對面交流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由此,人們可以擺脫空間限制獲得各種商品和服務,這使得城中心和邊緣的居住條件差異性減弱,造成要素流動不再是傳統中心地理論所認為的單向流動,而呈復雜多樣的多向流動,從而促進了城市空間網絡多中心理論的形成和演化。
城市規模不僅是城市網絡空間研究涉及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投影,其通過在空間上配置資源和要素來影響城市的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在數字時代的城市空間網絡研究中,城市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稟賦的重要性被弱化,而對要素流、信息流的重視程度被提高,由此中小城市獲取資源的途徑更廣、機會更多,推動中國城市規模分布的研究導向由極化向均衡化發展。關于城市空間網絡運行機制的研究發現,數字技術有助于實現城市間的專業化分工、發揮正外部性。尤其是,區別于依靠人流、物流等實體要素流來建立城市之間聯系的高額運輸成本,互聯網的普及擴大了信息傳輸范圍,從而弱化了地理位置對于企業、個人發展的影響。而且,依托數字技術形成的城市空間虛擬網絡研究更加關注中小城市的成長與發展。這也意味著,城市規模分布的均衡化發展為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提供空間,夯實了城市空間網絡研究的發展基礎。
誠然,數字技術改變了城市聯系的構建模式,賦予城市發展新動能,為城市空間網絡研究帶來新的契機。但需要指出的是,深化城市空間網絡的研究也需要注意數字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關于數字時代的城市空間網絡研究,在充分關注數字技術推動區域重構和網絡建設的內在潛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并探討其中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化解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