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強國、科技創新、國家安全、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馮繼康:建設教育強國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
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馮繼康認為,建設教育強國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這是對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路徑與經驗的深刻總結。一是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教育事關國家安全與發展,具有鮮明的國家戰略屬性。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教育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教育是民生重大關切,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具有鮮明的人民屬性。二是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知識學習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三是正確處理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職功能。能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標準。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體現了教育的服務指向,是教育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鮮明體現。四是正確處理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系。規范有序,是教育活動正常有效開展的前提。教育活力是教育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表征。五是正確處理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從中國實際出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不是關起門來辦教育,而是基于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教育發展實際作出的重要選擇。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體現了教育強國建設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有機統一。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呂煒:以全球視野謀劃推動創新】
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呂煒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不斷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力度。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持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瞄準科研人員的現實關切,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不斷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在開放環境中筑牢安全底線。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建設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必須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消除貿易、投資、技術壁壘,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避免產生負面外溢效應,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光明:緊密結合世情國情深入把握國家安全的深厚意蘊】
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劉光明執筆文章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要緊密結合世情國情,準確把握“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的深厚意蘊。首先是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服務保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內在要求。只有全面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牢牢掌握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主動權,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才能真正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確保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目標務期必成。其次是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舉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蘊含著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要求,也涵括安全方面的要求。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依托我國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必須抓好國家安全得到保障這個前提,不斷化解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最后是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客觀需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復雜交織,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只有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才能統籌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國際安全,使中國式現代化走得更穩更好。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曉東:新質生產力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勁動能】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曉東認為,作為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重塑生產組織結構以及促進技術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首先,新質生產力能夠加速推動產業體系智能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憑借其高技術含量優勢,將先進前沿技術廣泛應用于研發、生產、流通以及服務環節,通過數據要素賦能增強創新能力和知識溢出效應,降低試錯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將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優勢傳統產業做大做強過程中,推動現有技術優化與升級,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加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其次,新質生產力能夠加快提升產業體系綠色化發展。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更強調技術綠色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綠色前沿技術的運用,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進了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最后,新質生產力能夠不斷促進產業體系融合化發展。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技術不斷地在打破傳統產業之間的技術壁壘,使產業融合成為趨勢。新質生產力通過跨領域技術創新和應用,促進了不同領域的技術深度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