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數字經濟理論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曙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敢于破,又要善于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陳曙光表示,“破”與“立”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敢于破,又要善于立。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運行體制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改革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只要經過充分論證和評估,只要符合實際,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體制機制的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權力尋租的土壤等,該破的就要大膽地破。謀改革、促發展,要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做好新舊之間的銜接和轉換,兼顧穩和進。要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合理安排改革舉措的先后順序、節奏時機,根據輕重緩急循序漸進、穩扎穩打,確保改革有條不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破與立相結合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在破舊立新的過程中,舊與新要銜接好,避免出現真空和縫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這些重大改革舉措既蘊含破的功夫,也體現立的要求,貫穿“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方法論。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三希:亟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理論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三希認為,數字經濟以其獨有的新模式、新組織與新理念,全方位、深層次滲透于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的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交互方式與生產生活形態,全面重塑了經濟系統。已有的經濟學理論亟須將數字經濟的獨特元素納入其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其對整個經濟體系的深遠影響。而且,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獨特路徑、豐富經驗以及面臨的特殊挑戰,相較于其他國家有著顯著特點,這要求我們應從本國實際出發,構建能夠準確反映中國數字經濟獨特規律與實踐經驗的理論體系,亦即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理論體系。這需要從以下幾個主題應當深入展開:正確理解和處理好數字經濟時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深入探索數字經濟如何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解決數據要素的基本理論問題,探討數據如何融入生產、流通和分配等環節,實現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有效結合;面對數字技術帶來的市場壟斷、數據安全、數字鴻溝、勞動力市場變化等新問題,如何優化數字經濟治理策略,提升數字治理效能;深入研究數實融合的機制和路徑,探討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實現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化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蘊、于暢、毛科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王蘊、于暢、毛科俊撰文表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上升為“決定性作用”,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持續深化。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因此,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作出系統深刻的闡發,強調“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實踐中,我們黨在構建更高水平的有效市場的同時,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有為政府。
摘編自《經濟日報》
【傅慧芳、游深鋮: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
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傅慧芳、游深鋮認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改革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講求科學方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愈加明顯,依托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業與競爭賽道發生轉換。只有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以賦能產業創新,才能提升改革的整體效應,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在推動深度融合的實踐中,需要綜合考慮影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各類因素,尤其要聚焦“深度融合”的改革任務。在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關聯性的同時,明確其在整個改革部署中的定位,增強改革部署的系統性。其次,推動二者深度融合作為一項整體性改革任務,既要避免“分解謬誤”,忽視科技創新改革和產業創新改革的內在聯系而將其簡單地一分為二,又要防止“合成謬誤”,避免因機械組合科技創新或產業創新等局部合理的改革舉措而造成的負面效應。
摘編自《福建日報》
(光明網記者 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