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尚勇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推動鹽堿地這個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的科學治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新征程上,要不斷推動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因地制宜、加強科技創新和發展特色農業,共同構建起科學、可持續、高效的鹽堿地治理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注入新生機、新活力。
注重頂層設計,謀劃鹽堿地科學治理“整體戰”。推動鹽堿地科學治理,摸清鹽堿地資源家底,做好頂層設計是治理之要。在2022年起開展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中,國務院決定同步開展鹽堿地普查,摸清鹽堿地總體情況,開展鹽堿地開墾潛力評價分析,編制開發利用工程規劃,為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針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是世界性難題的現實,各級黨委政府立足“全國一盤棋”,系統全面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全流程的鹽堿地治理方案,在良田、良種、良法上綜合發力、相互配套。已探索建立的濱海鹽堿地“東營模式”、中西部地區鹽堿地“鄂爾多斯模式”等分區分類治理技術模式,均明確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目標任務、開發布局、技術路徑等,研究編制鹽堿地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分區域、分類型、分階段明確鹽堿地綜合利用目標,扎實推進鹽堿地科學治理。
堅持因地制宜,打好鹽堿地科學治理“組合拳”。鹽堿地科學治理是一項復雜的長期性、系統性、艱巨性工程。實踐表明,治理鹽堿地既不可能進行“一刀切”,也不存在“萬金油”。我國鹽堿土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在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原有自然生態體系的基礎上,要弄清鹽堿地分級類型的數量和分布規律,進而分析與評價鹽堿地成因和程度,針對不同地理區域、不同土壤類型,結合當地的生產條件,依據“改良利用結合、增產增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原則,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探索鹽堿地防治戰略對策和措施。從不同土壤類型看,以碳酸鹽為主的蘇打鹽堿地可以采用水稻種植綜合改良技術;以氯化物為主的濱海鹽堿地可以采取“上覆下蓋”控鹽培肥技術;以硫酸鹽—氯化物為主的中西部地區鹽堿地則需優先考慮保護自然鹽漬生態環境系統,避免因小面積局部治理改良而引發大面積生態災難。從不同鹽堿濃度看,對于3‰以下的輕度鹽堿地,堅持生態環保理念,利用覆膜種植、少耕免耕等農藝和生物措施,減輕土壤鹽漬化潛在風險,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3‰—6‰中度鹽堿地,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暗管排堿、深溝淋鹽等工程手段進行生態改良,繁育推廣耐鹽適生作物;對于6‰以上重度鹽堿地,重點要強化生態涵養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生態旅游業等。總之,不管采用哪種技術路線,也不管實施哪種改良措施,因地制宜是關鍵,通過分類施策形成與自然地理格局相適應、與農業生產條件相匹配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空間布局。
依靠科技創新,打贏鹽堿地科學治理“攻堅戰”。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鹽堿地科學治理的有力武器。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面對鹽堿地科學治理這個難題,打贏科技創新“攻堅戰”,要扎實抓好技術和資本兩個基本關鍵驅動力,兩個輪子都轉動,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從技術來看,要以人才為根本,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為總抓手。尊重人才、愛惜人才、保護人才,打造從鹽堿地治理基層人才到頂尖人才完備的人才梯隊,培養引育科技領軍團隊,鼓勵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全力破解農業高質量發展“卡脖子”難題。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要堅持“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相結合,圍繞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鹽堿地產能提升、節水灌溉、農機裝備等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帶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突破鹽堿地綜合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進鹽堿地農業精準化、綠色化、智能化、高值化發展,搶占未來鹽堿地農業科技制高點、引領產業技術變革方向和未來發展態勢,推動未來鹽堿地現代農業發展。從資本來看,要堅持長期主義,在基礎研發上進行持續性投入,制定出臺鹽堿地治理支持性政策,建立并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吸引金融資本和企業資本參與鹽堿地綜合治理,解決資金投入不足和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難等問題。
發展特色農業,奏響鹽堿地科學治理“交響樂”。鹽堿地土壤礦物質含量高,具有較高營養價值,要依托比較優勢和地理條件,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齊心協力奏響鹽堿地特色農業的“交響樂”。在聚焦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方面,可依托“逆境出上品”自然稟賦,進一步挖掘不同類型鹽堿地農業的獨特性和品質價值,培育推廣耐鹽堿性好、土壤修復能力強的特色經濟作物新品種,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化、品牌化、標準化的鹽堿地特色產業,擴大優質鹽堿地農產品種植規模。在鹽堿地特色產業方面,可由農業龍頭企業為牽引,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暢通經營性特色農業產品價值實現的渠道,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提升鹽堿地特色農業競爭力。同時,逐步促進鹽堿地農業價值顯化,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以及個人蹚出集體強、農民富的鹽堿地科學治理新路子。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為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鹽堿地科學治理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力量。新征程上,我們要寫好鹽堿地科學治理大文章,破“堿”重生增良田,讓更多的鹽堿地成為能夠“長”出新希望的耕地。(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