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林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構建有助于創新主體進行協同創新的網絡系統,通過有組織的網絡協作,深入整合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實現創新因子的有效匯聚,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創新,不單指某項技術或工藝發明,而是包括整個社會創造性變化和整體轉型的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技術、制度、組織等多個維度的相互關聯,是由不同參與者大量互動作用的結果。創新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動因,還是社會發展的源泉。
全面創新是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統、全方位變革。觀念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教育創新、經濟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都是創新的重要方面,對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推動創新,需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可以把創新生態理解為一個具備完善合作創新支持體系的群落,其內部各個創新主體通過發揮各自的異質性,與其他主體進行協同創新,實現價值創造,并形成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網絡關系。
具體地說,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包括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務機構在內的復雜網絡系統,通過組織間的協作,深入整合人力、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實現創新因子有效匯聚,為網絡中各個主體帶來價值創造,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從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等方面入手,調動政府部門、科研人員、企業、科研單位、投資機構等多類主體共同參與科技創新生態治理,通過樹立創新生態理念,完善社會整體創新生態模式,推進知識產權管理、擴展創新生態空間、整合創新資源、培育創新文化,形成具備更高服務水平、更高決策水平、更高創新水平的創新治理格局。創新生態本質上是一種“軟實力”,是國家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礎。良好的創新生態能夠提供創新發展動力、激發創新主體活力、促進創新要素協同共生、整合創新資源稟賦、平衡創新利益分配,有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創新整體效能。
構建自主自強、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一是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二是要加強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瞄準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三是要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提升國家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構建自主創新知識體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促進各創新要素開放融合,完善創新人才發現、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形成創新文化,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激情和活力,提升創新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