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晨(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振東(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用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升級。從智能制造到智慧醫療,從智慧城市管理到個性化教育服務,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漸融入千行百業,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基座技術與基礎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其儲備數量、培養質量與發展潛能是支撐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場景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基礎。
人才是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智能芯片、開源框架等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智能傳感器、智能網聯汽車等標志性產品的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占全球一半以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創新和完善,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當前,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達500萬人次,供需人才比為1∶10,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人才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一方面,人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我國擁有相對豐富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催生了一批優秀企業,匯聚了大量應用創新和技術開發人才。但在人工智能計算基礎方面,尤其AI芯片、算法研究、底層架構系統等領域仍然存在塔尖人才短缺問題,影響了產業鏈的完整性與競爭力。
另一方面,人才生態尚需進一步完善。人才生態是人才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構成的有機復合系統,是有效對接人才供需、暢通人才流通渠道、加速人才成長的重要保障。盡管在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和行業協會等多方的協同努力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人才生態建設已經取得突出成績,但仍然面臨著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人才激勵與流動受限、終身學習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這使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在國際競爭中面臨挑戰。
四方面發力打造人才創新發展高地
為此,應從以下四方面錨定發力,強化人工智能人才體系建設,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創新發展高地。
第一,強化頂層設計,明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發展戰略。首先,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研究和探索人工智能人才的發展目標和路徑。應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圍繞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方向和人才現狀,制定人工智能人才發展規劃,科學布局未來一段時期該領域人才工作的發展方向。其次,加快構建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制度。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人才的使用、引進、評價、激勵等制度,如放寬引進人工智能人才落戶限制,制定高層次人才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再次,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一系列人工智能人才推進工程和計劃。加強人工智能人才梯隊建設,實施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骨干人才培養工程、青年人才培養工程,實施一系列人才支撐計劃。尤其在人工智能短板領域,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支持和鼓勵優秀青年人才挑大梁、擔重任,培養戰略科學家。多措并舉,最大程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第二,健全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人工智能全產業鏈人才梯隊。首先,應繼續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成立產教融合基地等,在貫通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同時,培育更多復合型人才。其次,應持續推進跨學科人才培育。在探索更加多元的教培模式的同時,也應著力暢通與引導數學、生物信息學等基礎學科人才跨人工智能學科培養,縱觀美國人工智能人才結構,包含了大量數學、生物等基礎學科人才,這類人才在美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程中貢獻了關鍵力量,因此跨學科人才的培養也將是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關鍵要素。最后,應適時推動人工智能學科培養工作前移,在中小學開設通識課,并鼓勵頂尖企業承建科普教育基地,培養中小學生興趣、儲備未來人才。由此,實現在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及應用層的全產業鏈人才儲備厚度與質量的全面提升。
第三,加快培育人才生態體系,構筑人工智能國際人才高地。完善人工智能人才生態體系建設,需要在人才橫向流通、縱向發展及內外循環多維度持續發力。首先,在國內破除人才壁壘,政府搭臺、多方共建,形成各類形式的人才交流互動平臺,如科技園人才庫、技術人才聯盟、人才社群等,一方面促進知識擴散與交叉,另一方面優化人才配置效率。其次,暢通人才發展通道,給予青年研究者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形成人才客觀評價體系,促進人才資源配置機制的優化。最后,建立更加開放的人才平臺,探索更加多元的內外人才合作模式。著力推進我國人才生態體系的開放化、國際化與多元化,以此打造我國人工智能雁陣格局與國際人才高地。
第四,強化人才發展環境支持,釋放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創新動能。我國在人工智能的根技術、硬科技方面的創新發展尚處于追趕階段,人工智能底層架構、基礎硬件的支撐短板,會直接映射到產業發展中,制約著我國在人工智能產業的長期競爭力。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我國人工智能人才不斷向應用層聚集,追逐易市場轉化、短開發周期的利用式創新,而在更具顛覆性與突破性的基礎層人才儲備不足。為此,首先應繼續發力破除科研主體的成果導向枷鎖,鼓勵更多人才向人工智能基礎領域聚集,從事更具顛覆性的自由探索活動。其次,應推動各類科研項目體系不簡單地以論文發表、專利成果等量化指標為評價標準,而是探索建立分類別、分周期、分層次的有利于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厚植寬容創新環境。最后,應充分利用各類政策工具,鼓勵企業進行人才長周期投入,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動能,形成在基礎層突破性創新成果的持續涌現,支撐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