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進步的關鍵力量,是優化產業結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意義重大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是生產力躍遷的必然選擇,更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和優勢。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宋保維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國博弈的核心引擎,將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突破戰略性科技任務,完善戰略性創新平臺體系,提升重要科研主體能力,為大國博弈、重塑世界格局提供重要保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保障,通過發揮科技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切實推動產業迭代升級,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驅動,有助于加速建立科技發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為建設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詳情
科技成果轉化是提升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浙江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教授、平安浙江研究中心主任褚國建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要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多主體協同并進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創新的格局。一是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內驅力。更好地發揮企業家整合技術、資金、人才的關鍵作用,構建大企業引領支撐,中小微企業積極參與,政產學研用各方積極支持,產業鏈創新鏈不同環節攻關齊頭并進的融通創新格局,引領行業產業實現變革躍升。二是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協同力。進一步加強政策、資源統籌,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更好發揮政府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制定、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公共服務等方面職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環境。三是進一步強化高校院所的關鍵支持,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供給力。進一步增強成果轉化意識,積極引導科研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平臺建設管理,統籌提升成果管理、技術轉移、資產經營管理、法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績效評價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環境。四是進一步完善科創平臺和專業服務,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力。完善概念驗證和中試項目審批、環評、風險管控等國家標準和管理辦法,地方協同支撐土地、資金、金融、產業等配套資源,不斷健全成果轉化創新生態。詳情
科技創新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浙江工商大學校長王永貴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多頭并進,探索切實有效的實踐路徑,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全過程。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制造轉型,關鍵在于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構建有利于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向高端制造轉型。數實融合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力點,健全促進數實融合制度,重點在于加大以5G、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基礎設施投入,提升制造業數字化創新水平,加強產業鏈數智化協同創新,向數智制造轉型。綠色低碳發展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向綠色制造轉型,應注重構建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體系,推動制造業數字化和綠色化深度融合,促進綠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效結合,在綠色低碳制造領域深入推進服務型制造,構建優質高效的綠色制造服務體系。詳情
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為鄉村產業繁榮興旺助力賦能
助力鄉村產業的繁榮興旺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大力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顏廷武在《科技日報》撰文指出,科研資源不足、成果轉化乏力、綠色創新薄弱、科技人才缺乏以及產業融合不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產業興旺和全面振興進程,應通過具體措施,有效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一是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加大對農業科技領域的資源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強科技人員和企業的合作對接。二是加強產學研用合作,通過政府主導和企業參與,構建良好的合作生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場認知度和應用效率。三是加大綠色科技創新,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推動綠色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推動農業生產向綠色化、可持續方向發展。四是強化科技人才引育,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重點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鄉村產業的技術進步提供人才支撐。五是推動產業深度融合,重點支持農業與加工、旅游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大農業產業園區和鄉村發展綜合體的建設力度,持續增強鄉村經濟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詳情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