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肖安寶(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原則之一,將“聚焦人民生活品質”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將“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之一,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一重要論斷,凸顯了新的歷史方位下以民生為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堅守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視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規定性是為全體人民謀利益,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兩者高度統一,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推進民生“七有”建設,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導向,在改革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持續奮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人民滿不滿意、幸不幸福作為黨和政府開展工作的最終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始終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服務,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將人民的真實反饋作為衡量黨和政府治理效能的評價尺度,將人民的幸福安康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共召開多次會議,審議出臺涉及民生福祉的重要文件100余個,充分聚焦事關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感的民生事項。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才讓每一次改革“拓荒”成為黨和人民的“雙向奔赴”。
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
聚焦人民生活品質,要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發力點推動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對合理收入分配及基本公共服務的需要,還包括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更高要求,更有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殷切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人民生活水平”到“人民生活品質”,黨中央政策文件表述的變化鮮明體現了對人民需要變化的精準“把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要對標需求的變化,在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既注重“量”的提升,使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又注重“質”的躍遷,使人民在和諧公正、共同富裕的社會良性循環體系中更好地生活。
聚焦人民生活品質,要以民生問題的現實矛盾為突破口倒逼改革向堵點、痛點、難點推進。“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抓住問題需要錨定社會之“癥結”“病灶”所在,抓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在新的形勢下,民生問題既蘊含經濟因素,更有社會因素的作用。要正視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等問題,看到問題背后是政治體制機制落后于社會發展的現實矛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以新質生產力帶動高質量發展,為民生建設打好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節,聚焦城鄉融合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密切關注社會心態和社會預期的變化,使人民生活品質達到主客觀平衡。
把握改革的優先級與集成性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要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優先級。《決定》指出,要“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民生建設包括事關人民基本生存狀態的基礎性民生建設和事關人民發展機會和發展環境的非基礎性民生建設,基礎性民生建設是非基礎性民生建設的必要前提。基于人口規模巨大、城鄉和區域差距大的基本國情,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要立足不同階段發展目標,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兜底”再“織網”,優先保障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要提升民生領域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的集成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對《決定》的說明中著重強調了未來一段時期內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背景下,減少對抗不確定性的制度成本是改革的關鍵。就民生領域而言,降低制度性成本需要民生建設中各類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的均衡、耦合和配套。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人口發展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是“一盤棋”,不同制度間要打“配合戰”而非“獨立戰”。各級政府之間、政府各個部門之間要合理分工,厘清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權與事權分配責任,完善政府民生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制度化的行動體系,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提高改革的認同度與執行力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好發展與民生的辯證關系,提升人民對改革的認同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過持續發展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發展是根本動力,是民生改善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民生是執政之本、幸福之基,是最大的政治,影響著安定和團結。把握好發展和民生的辯證關系,關鍵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通過利益合理分配、多方社會合作、創新先行試驗等把各方面的干勁帶起來,將“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充分調動起來,使全面深化改革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實現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好盡力與量力的辯證關系,提高改革的執行力。《決定》強調 “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盡力和量力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前者亮明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和態度,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后者則體現按規律辦事的工作方法,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客觀現實。盡力而為,就是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積極作為,辦好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實事,補齊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線,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量力而行,就是以循序漸進的方法有序推進,面對現實存在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統籌需要和可能,不盲目求快、好大喜功,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行穩致遠。只有把握好兩者的平衡點,將進取精神和務實作風相結合,才能使改革落到實處。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新氣象新擔當,以民生為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各方面的干勁帶起來,以釘釘子精神把改革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必將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