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制度型開放、科技成果轉化、“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傳統村落保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洪俊杰:發揮高能級開放平臺優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財經大學校長洪俊杰表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離不開高能級開放平臺的支撐。然而,目前開放平臺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持續提升開放平臺能級,更高質量服務制度型開放。其一,發揮試驗優勢。推動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深化制度創新,給予高能級開放平臺更多先行先試政策激勵;在重點領域攻關、重大制度創新突破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高能級開放平臺先行先試作用。其二,利用集成優勢。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研究、敏感領域開放壓力測試、提升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孵化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推動形成更多引領性、標志性制度創新成果。其三,擴大開放優勢。大力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打造更多高能級開放平臺;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增強對全球企業、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的吸引力;在短板領域優化制度開放供給,在優勢領域開展制度開放競爭,在前沿領域加強制度開放合作。其四,強化示范優勢。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擴大與RCEP國家、金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加強同上合組織國家互聯互通,推動我國制度型開放經驗向國際社會推廣。
摘編自《經濟日報》
【褚國建:完善多主體協同并進體制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浙江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教授、平安浙江研究中心主任褚國建指出,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未來,我們要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多主體協同并進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創新的格局。一是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內驅力。更好地發揮企業家整合技術、資金、人才的關鍵作用,構建大企業引領支撐,中小微企業積極參與,政產學研用各方積極支持,產業鏈創新鏈不同環節攻關齊頭并進的融通創新格局,引領行業產業實現變革躍升。二是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協同力。進一步加強政策、資源統籌,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更好發揮政府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制定、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公共服務等方面職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環境。三是進一步強化高校院所的關鍵支持,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供給力。進一步增強成果轉化意識,積極引導科研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平臺建設管理,統籌提升成果管理、技術轉移、資產經營管理、法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績效評價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環境。四是進一步完善科創平臺和專業服務,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力。完善概念驗證和中試項目審批、環評、風險管控等國家標準和管理辦法,地方協同支撐土地、資金、金融、產業等配套資源,不斷健全成果轉化創新生態。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周茂、武家輝: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周茂、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基層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武家輝指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同時也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注入強勁動能,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一是在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建設層面,圍繞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綠色科技等領域,加快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標準、保障和激勵措施;與共建國家制訂更為具體的合作計劃和方案,特別是在綠色投融資、稅收、司法等領域簽訂具有“硬約束”性質的雙邊協定或條款,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加快建立完善的項目合法合規經營制度,引導企業恪守東道國法律法規,打造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合規管理新模式。二是在加強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層面,圍繞共建國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稟賦優勢,發揮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生產制造及資金優勢,積極對接共建國家的綠色轉型需求,持續推動具有重大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合作項目落地;發揮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作用,在核能、風能、氫能、太陽能等清潔低碳能源以及高鐵、電動車等重要領域,通過人文交流、聯合研究、平臺建設、聯合技術開發等渠道,實現綠色技術擴散和共享,助力共建國家實現關鍵綠色技術突破。三是在注重強化綠色金融賦能層面,抓緊研判共建國家的綠色融資需求,提高綠色金融產品的供給精準度,為重點項目和領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融資服務;結合不同項目的綠色資金需求特點,不斷豐富綠色金融工具,推動融資服務精細化;逐步構建包括產品服務、信用評估、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在內的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并在中國參與的合作項目中推行實施,助力形成共建“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鐘香妹、王仕國:護“形”守“魂”保護傳統村落】
鐘香妹、王仕國認為,傳統村落保護,要置身于全面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既要塑“形”又要鑄“魂”,不斷注入新的時代精神,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寶貴歷史文化資源。這是傳承鄉村人文精神、促進鄉村人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加大保護力度,讓傳統村落的“生命力”更強。要做好統一規劃、統一推進的總體部署,也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保護原有風貌,堅持“千村千貌”的原則,堅決糾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當等突出問題,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質化誤區;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將其承載的耕讀傳家、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等鄉風民俗發揚光大,并把這些文化資源與推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與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推動活化利用,讓傳統村落的“煙火氣”更旺。補足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將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和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周邊景點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式推進傳統村落的傳承開發和利用;深入挖掘傳統村落中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特色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增強傳統村落的造血功能;持續開展“設計下鄉”,推進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藝術家“三師一家”下鄉服務鄉村建設。同時,突出文化傳承,讓傳統村落的“文化味”更濃。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宣傳活動”為主題的全媒體系列宣傳報道,發布傳統村落專題紀錄片、村志;通過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激活鄉村動力、興旺農村業態、吸引人才返鄉,打造有別于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創業方式,探索在“保護中促進利用”、在“利用中得以傳承”的有效保護與發展策略。
摘編自《學習時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