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常婧(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號召全黨凝心聚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作出系統整體設計。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要如期完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依靠黨的領導來全方位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偉力。
增強推進改革的戰略定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基礎上,“繼續”二字重點在于“七個聚焦”推進改革,并提出五年后完成改革任務的時間節點,針對重點改革領域集中攻堅,為2035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面旗幟。如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遇到的都是激流險灘、漩渦暗礁,前進的道路異常艱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領導人民做出改革開放的關鍵抉擇,近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歷程在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新征程新起點,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歷史與現實充分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唯持續不斷推進改革,才能實現永續發展。確定“改下去”的戰略共識,才談得到“往哪改”、“怎么改”的方向和策略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帶領全黨做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判斷,彰顯“改下去”的信心和決心。在改革進程中,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堅決錨定改革目標,不猶疑、不停頓、不止步,不遺余力破解改革深水區的堵點痛點,一張藍圖繪到底,使改革始終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主線向前推進,增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定力。
撬動系統改革的戰術合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難在深化、新在進一步。“進一步”三個字,體現了黨在改革的頂層設計上加強了對“全面”和“深化”的程度要求。只有更全面、更深化的改革,才能“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在方法論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和深化要更進一步,必須做到“三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這就需要在系統改革中全方位撬動戰術合力。
在改革中要做到“三個更加注重”,必須更加強調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因為深水區的改革不是依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就能解決的局部改革,而是一場兼具系統性與靶向性、規律性與實效性的深刻變革。由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是一場人民廣泛參與、多主體協調推進的改革。只有加強黨的領導,發布最廣泛的社會動員令,才能全方位撬動戰術合力,如期實現改革目標。改革理念方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學理論指導。全黨在改革中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六個堅持”的真理力量,才能實現“上下同欲者勝”,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全力攻堅克難完成改革目標任務。改革實踐方面,只有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更超脫地從頂層設計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社會、公民的協同力量深化改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改革的核心關系,是強化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力量的重點關系。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特別是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制度體系的完善和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都仰賴于黨對宏觀調控的科學領導。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與社會公眾的改革合力,協調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激發深化改革的策略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六次提及“活力”,這是值得矚目的一個高頻詞。在第一板塊總論中提到“雙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以及“活力與秩序”的關系問題;在第二板塊分論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部分提出“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在第二板塊分論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部分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高度關注社會活力問題,其底層邏輯是發揮改革的“鯰魚效應”,攪動一池活水、全面提振經濟社會發展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策略活力,就容易出現患得患失、搖擺不定、進退失據的問題,就會錯失發展機遇”。社會活力是目標,策略活力是手段。我們黨歷來重視戰略和策略的辯證統一,在錨定改革的戰略目標之后,就需要深入激發改革的策略活力,繼而全面激發社會活力,用“活”的辦法實現“活”的目標。
改革的策略活力,即“活”的辦法從哪里來?從人民中間來。激發社會活力,“活”的目標如何實現?依靠人民的力量實現。“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民就是深化改革的源頭活水。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充分做到“兩個激發”,通過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改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關系,讓人民的需求側倒逼推動深化改革的源頭活水,讓社會創造活力充分涌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沒有止境的,正是由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側“永新而無新”,代表人民利益的黨才能為滿足人民需求而不斷優化制度供給,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制度供給的改革創新,只有通過黨的領導才能實現,這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我們黨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業才能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其根本原因是黨順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積極變革制度供給和利益格局,激發社會活力、激發策略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生活需要”到“生活品質”,對黨如何進一步激發策略活力、升級改革方法論提出更高要求。我們黨始終把改革發展的重心落腳到增進人民福祉上來,并不斷提升對深化改革的領導水平,主動以高質量的制度供給滿足人民高品質的生活需求。
注入持續改革的強勁動力
一個國家能否取得持續的政治發展成效,取決于政治主體是否主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變革體制機制中不相適應的方面。而這種變革能否持續有效推進,又取決于源動力的大小。敢不敢真改、能不能改得下去、是不是持續改,是考驗一個國家政治發展成敗的關鍵。持續改革才能永續發展,發展中才能實現動態穩定,這是改革、發展、穩定三篇大文章的內在邏輯。在政治實踐中,改革的源動力來自利益驅動機制。確保持續性推進改革,必須首先確保改革的發起方代表公利而非私利。因為任何代表一部分組織和群體利益的、出于私利的改革,都會以滿足部分利益訴求為終結。只有一個完全沒有私利,代表普遍利益的政黨或組織來領導,才能持續針對改革不同階段涌現出的問題進行制度化的深入變革,使得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為公共利益服務。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余年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改革開放在釋放了社會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考驗,我們黨以壯士斷腕的政治勇氣,通過深刻的自我革命完成了自身純潔性和先進性的重塑,經受住了巨大利益考驗,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百年莊嚴宣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三個不代表”充分彰顯了一個堅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改革進程中不斷打破利益固化藩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堅定信心,和迎難而上、持續深化改革的堅強決心。
黨的自我革命與深化改革的社會革命相互促進、正向反饋:執政黨以深刻的自我革命自覺,使改革的利益釋出充分回歸人民,避免改革成果向部分群體集中,推動改革能改得動、改得好;改革浪潮反向純潔黨的隊伍,以大浪淘沙之勢淬煉中國共產黨這個領導核心,使其愈發堅強有力,確保以改革精神和從嚴標準管黨治黨,促使黨更加義無反顧推動改革。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為改革持續不斷注入強勁動力。
值得強調的是,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與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在本質上是高度一致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總論部分的“七個聚焦”和分論部分的黨建領域,分別強調了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問題。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水平和現代化建設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堅不可摧的領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