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夏文斌(南方科技大學中國式現代化深圳實踐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開放的重要性,指出“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過去我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面向未來,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的必然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著力點,我國要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更深層次的改革,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更寬廣的領域擴大對外開放,取得制度型開放新成效。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進一步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會越開越大,中國將一如既往地通過高水平開放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制度型開放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的開放,是在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基礎上更高水平的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體現著我們黨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深刻理解及對開放規律和世界發展大勢的全面把握。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一方面是世界經濟交往安全高效的必然要求,能夠維護世界市場的公平透明規范,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
我國的開放實踐證明,只有立足世界經濟發展潮頭,把脈世界經貿發展方向,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交易成本,維護公平法則,提升經濟效率,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目前,我國正致力于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方面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這對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振世界各類經濟主體的信心具有重要引領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也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斷絕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走封閉的現代化之路,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都是對現代化內涵和要求的誤讀。要通過擴大開放,在交流互鑒中博采眾長,加強對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學習借鑒,不斷深化對現代化內在規律的認識。例如,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學習借鑒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成果,通過借鑒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型開放經驗,推進金融開放創新、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以及放寬外資準入、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實行“證照分離”、創設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等,推動服務貿易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根本性變革,有效實現了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的目標。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治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以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為契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全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國共同協商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在全球經濟治理的歷程中,各個國家包括全球經濟治理的國際平臺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加大,要求反對并糾正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倡導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觀,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規則體系,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隨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增大,我國將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發揮作用。
針對全球貿易格局新變化,特別是全球范圍內的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將穩外資作為重點任務,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堅持自主開放原則,從我國實際和國際市場需求出發,有序擴大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深化援外體制機制改革,承擔更多對發展中國家支持援助的責任,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公共產品和新動能。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改革開放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只有明確改革思路、推動改革舉措落實到位,才能形成高水平開放格局;只有加大開放力度、提升開放能力,才能加速改革進程、凸顯改革成效。
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我國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我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需要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高水平開放的目標導向,更加主動擴大開放,努力將對外開放的新成果、新經驗反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高水平開放,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和學習借鑒全球市場治理的先進經驗中,著力打破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在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以及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國際關于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做法和經驗,不斷完善產權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堅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及《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堅持和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嚴格落實《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和《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