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話語是人們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也是用來建構思想、建構事實、建構形象的理論工具。國際話語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對于加快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動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但是,在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主線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迫切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設,加快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這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應對美西方利用民族、宗教、人權話語干涉我國內政的理論武器,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更是推進中華民族大團結、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客觀需要。只有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用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用我們自己的理論方法,才能真正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
二
堅定文化自信是加快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的基本前提。近代以來,由于外國列強的侵略壓迫,中國一步步淪落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歷史悠久、文化輝煌的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沖擊,導致一些人動搖了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信心。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也是表達中華民族精神、體現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話語。一百多年來,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創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局面,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形成不了屬于中華民族自主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就更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堅韌向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之所以連綿不絕,歸根結底源自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源自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堅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只有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用“五個共同”(即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整體史觀研究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史,研究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研究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才能形成屬于我們自己和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自主話語體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發揮好支撐作用。
三
加快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要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遵循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認真研究梳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艱辛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百余年歷程,總結提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實踐經驗,特別是在改革開放40余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輝煌成就,比較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與世界各國處理本國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進而形成關于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人民抗爭史,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史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話語。
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歷史與現實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不可分割。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需要學術界從中華民族誕育、形成和發展史中尋求理論答案。在歷史長河中,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凝聚成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是由中華文明的根本特性決定的,也是中華民族堅持內向凝聚、和平發展的獨特道路決定的。只有遵循這樣的歷史脈絡,才能讀懂中華民族的歷史,看清中華民族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闡明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共同生活、生產中共同性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的主流趨勢,闡明歷史上相互離不開的各民族人民牢固凝結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道理。
遵循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內生動力,也是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和構建統一經濟體的強大力量,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基、推動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擁有共同家園、共同身份和共同名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共同夢想奠定了歷史前提和客觀基礎。深入分析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是構建中國自主的民族理論和話語體系的現實依托。
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建設。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歷史的客觀結論和理論闡釋,必須依靠充分詳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來支撐。必須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建設,通過對各種史料尤其是新發現的考古資料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全貌,形成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形成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環境、動力、過程、特征、規律等方面的科學敘述,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存續和發展的歷史基礎。
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優化學科結構。要形成多學科共同參與研究關于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民族自身發展規律和趨勢的新格局。充分發揮中央統戰部等四部委設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引領作用,促進各相關研究基地圍繞重大問題協同攻關、相互配合,產出更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成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奠定學術和理論基礎。
進一步加強民族理論政策研究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尤其是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是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的關鍵。要采取措施形成民族學研究工作人才輩出、大師云集的體制機制。一方面靠外部環境改善,加強支持、激勵;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提升民族研究工作者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要大力加強各學科青年專家學者的培養,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大的舞臺,鼓勵他們潛心鉆研、厚積薄發,產出更多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助推改革發展的原創性成果,為形成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添磚加瓦。
深入實踐扎實開展調查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和話語不是憑空產生的,既要從中華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史中總結好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故事,更要從黨領導全國各民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尤其是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中進行理論總結和升華。要激發廣大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深入實踐,刻苦鉆研,潛心探索,勇于創新,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嶄新實踐,在踐行“兩個結合”中努力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構建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