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萍萍(河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背景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其中,“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作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核心舉措,不僅彰顯了提升文化資源品質的堅定決心,還精確錨定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的革新方向,是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較為完備的基礎上,聚焦文化強國建設的有關部署,達到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目的。
堅定文化自信,實現資源精準下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鑄就了民族獨特的文化風貌與精神特質,成為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石。一是深化對中華文明深厚底蘊的認同與自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連續性,引領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文化發展道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堅定文化自信,以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基層文化建設,根源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而真摯的認同與自豪,這種認同與自豪,不僅是對歷史長河中璀璨文明的敬仰,更是對民族文化基因中蘊含的智慧、美德與創造力的深刻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憑借獨特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技成就、倫理規范和社會制度,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與文化風貌,成為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二是識別具有歷史沉淀、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普遍價值的文化資源。歷史沉淀不僅體現在文化資源的年代久遠,更蘊含于背后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上。通過深度挖掘文化資源背后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蘊,從基層群眾的身邊人、身邊事發現源自歷史沉淀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在精準送達優質文化資源至基層的過程中,不斷提煉經典文獻、民俗傳統、紅色記憶等的時代價值,關注其歷史背景、社會變遷以及文化創新,使基層群眾更好地理解文化資源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和影響,自覺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效應對范圍內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挑戰。三是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扶持新興文化業態的發展。基層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既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又有助于激發文化創新活力。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加強對傳統藝術、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或者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基層文化科技創新項目,以數字文化、網絡文化、創意文化產業等精準對接基層需求,使文化資源更加貼近基層生活,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在文化資源產業化、文化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以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模式,最大化實現文化資源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確?;鶎用癖娔軌蛳硎艿礁哔|量的文化服務。
優化服務供給,滿足多元文化需求。優化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機制,提供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核心所在。一是從源頭上豐富文化資源的種類與質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論述與明確要求,是這一環節的重中之重。通過理順體制機制,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可以確保文物古跡、古老建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同時,推動各級各類文化單位與城鄉基層“結對子、種文化”,為文化服務與產品的多元化供給奠定堅實基礎。二是提升基層文化空間與文化建設質量。基層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于完善的基礎設施,這包括建設鄉村圖書館、便民文化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等多樣化的文化場所,通過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讀書會、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可以有效激發群眾的文化熱情,提升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但基層文化建設不應僅僅停留在設施的完善上,更應關注文化活動的內涵與質量。這要求在策劃與組織文化活動時,緊密結合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積極引入反映時代風貌、貼近百姓生活的優秀文化作品,讓基層群眾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與力量。三是提升文化服務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政府應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供給格局。通過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精準對接不同年齡、職業、興趣群體的文化偏好,提供“菜單式”“訂單式”文化服務,如為老年人增設戲曲、書法等傳統文化活動,為青少年推出科技展覽、創意工坊等現代文化體驗,從而增強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強化數字賦能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搭建線上文化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優質文化資源跨越城鄉界限,讓基層群眾便捷地獲取海量文化資源。
規范工作流程,保障文化服務系統運營。規范基層文化工作流程,有助于實現資源的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統籌兼顧推進基層文化建設走深走實。一是強化政策引導與資源傾斜,構建基層文化服務新體系。在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進程中,政策引導與資源傾斜是基礎保障。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頂層設計明確文化建設的戰略導向、核心任務和保障措施,確?;鶎游幕ㄔO有規可循、有規可依,為基層文化發展提供全方位、精細化的指導藍圖。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加大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確?;鶎游幕軌颢@得充足的資源支持,為基層文化服務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是打造專業精湛的基層文化人才梯隊。加大對現有文化人才的培育力度,通過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學術研討會等形式,邀請領域內專家學者傳道授業,以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同時,強化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的團隊建設,通過組織團隊建設活動、加強內部溝通等方式,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鼓勵基層文化工作者深入群眾,傾聽群眾的文化訴求,建立征詢反饋機制,引導更多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一線下沉,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此外,建立健全基層文化人才的激勵機制,通過設立表彰基金、拓寬晉升渠道等激勵措施,吸引并留住更多杰出人才投身基層文化建設事業。三是精準實施跟蹤問效。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對文化設施的使用率、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文化人才的培養情況等多個維度量化評估,全面反映基層文化發展的實際狀況。加強對基層文化發展的監督檢查,通過定期巡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并糾正基層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并督促相關部門和單位落實整改,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同時,鼓勵社會參與跟蹤問效,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公眾滿意度調查等多元化監督手段,形成立體化的監督機制,以更加客觀、全面的視角審視基層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堅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