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千年瓷都景德鎮,兼具時尚美感和傳統底蘊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院正迎接著紛至沓來的游客“打卡”留念。同時,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也忙著考古、文保、博物館運營等工作,“跟這么多有意思的瓷器標本‘打交道’,感受其中的工藝之美與歷史之美,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陶瓷文化走得更遠。”
翁彥俊是個地地道道的景德鎮人,從小浸潤在陶瓷文化的氛圍中。2011年,他前往密歇根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參與調研時,看到一批菲律賓群島出土的中國瓷器藏品,內心竟一瞬間被“擊中”,“從古到今,陶瓷都是一個線索,把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串聯到一起。這太神奇了!”這一次的接觸,讓他更加篤定了“陶瓷考古”這條道路。2012年,經過辛苦備考之后,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攻讀考古學博士。
2018年10月,翁彥俊開始任職于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從事景德鎮落馬橋和御窯廠遺址的考古發掘、整理與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調查和研究,以及陶瓷文化的策展和傳播等工作。經濟學和金融學雙碩士、考古學博士的“跨界”背景,讓他在面對博物院工作時有了更具多元化、國際化的視角。他介紹說:“一方面,我們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做學術打底,做好陶瓷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另一方面,打造以‘歲歲鴨’為代表的陶瓷文化IP,持續推進陶瓷文物‘活化’工作。”在翁彥俊的帶領下,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獲評2023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和國家一級博物館。
以景德鎮御窯遺址為代表的景德鎮瓷業遺存,保存有大量的瓷器文物碎片。在翁彥俊看來,這些古瓷片并不遜于同時期的珍品,同樣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一片古瓷片至少能解析考古、胎料、釉料、成型等上百條信息”。2022年,他帶領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國內多家院校、機構等,創建世界首個集資料存儲、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復、成果展示于一體的“古陶瓷基因庫”。2年,12000件瓷片,30多萬條信息,從瓷片的“身份”到制瓷工藝的發展,“古陶瓷基因庫”將埋藏于地底下的文物碎片一一記錄在冊,并使之重現歷史光彩。“我們的目標是提取5萬件標本的信息,并將其‘活化’利用。”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他對此很有信心,也有著更為長遠的打算——開放共享,“當基因庫完成一期建設,我們會將其開放給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研究力量。讓陶瓷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景德鎮,經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以陶瓷文化類為主的博物館就有26家。而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以其獨特的文化發展脈絡,成為重要的古陶瓷研究和展示中心,中國陶瓷文化故事也得以進一步延展。翁彥俊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定位于考古御窯、數字御窯、文旅御窯、國際御窯四個方面,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數據為基礎,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博物館形態。以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吉祥物“歲歲鴨”為原型創作的文創IP,備受游客青睞。“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特展打破博物館空間局限,以創新的展陳形式和藝術互動裝置,為海內外游客帶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而在線上,互動游戲“青花秘境”吸引用戶角色扮演,10萬余人在游戲中看展、制陶、學知識。翁彥俊期待,通過這種線上與線下的互動,文物+文創的組合,全面呈現出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文化,“這也是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成功路徑。”
近兩年,“景漂”成為一個熱門詞匯,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也有不少“景漂”。“特別是一些跨學科的人才,對御窯博物院的創新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翁彥俊認為,一家博物館的力量是有限的,“景漂”“洋景漂”“景歸”還有當地人,在交往中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思想、文化的碰撞,為御窯博物院增添了活力,也讓景德鎮的文化氛圍更加多元、開放與包容。(光明網記者 王營)
【嘉賓簡介】
翁彥俊,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后,江西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景德鎮落馬橋和御窯廠遺址的考古發掘、整理與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調查和研究,以及陶瓷文化的策展和傳播工作。在國內外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和譯著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課題5項,創立“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并于2023年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首批高質量發展案例。領導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獲評2023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和國家一級博物館;2023年10月參與發起“國際瓷器研究聯盟”并擔任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