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漢卿(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作為國家治理基本單元之一的村莊,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根基。村莊治理效能能否得以提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而影響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當前,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提升村莊治理效能是重要且刻不容緩的。村莊治理效能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村莊治理效能提升能鞏固黨在鄉村地區的執政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村莊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黨的有效領導,反過來,村莊治理效能的提升可以進一步鞏固黨在鄉村的執政基礎。二者之間是互促關系。從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都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互促關系。從政治層面講,村莊治理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黨的領導、村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村的有機結合。在村莊治理效能提升過程中,黨的領導是關鍵前提和重要基礎,村民當家作主是有效途徑,依法治村是有力工具,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提升村莊治理效能就對黨在村莊的基層組織——黨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打造政治堅定、創新發展、勇于擔當和為村民服務的發展型村黨支部,才能有效提升村莊的治理效能,進而鞏固黨在鄉村的執政基礎。
村莊治理效能提升是鄉村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前提。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城市化,中國鄉村人口不斷流入城鎮。盡管目前中國鄉村常住人口有所下降,但是絕大部分鄉村人口仍然居住在村莊。村莊是農村人的聚居地,也是農村人的精神家園。然而,在改革開放的40余年中,中國的城鄉二元化發展,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導致了城市人口的集聚,衍生出了諸多的城市問題。另一方面,鄉村人口等資源的流出影響了鄉村社會發展,特別是出現了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既無法融入城市社會也不能回歸村莊的社會懸浮現象,這對于鄉村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都是不利的。村莊治理效能的提升,能有效改善當前這種鄉村社會發展狀態,而要保障鄉村社會良性發展,則需要打造美麗田園和精神家園,讓農民過上期待的美好生活。從新的角度看,村莊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以村莊社會結構優化為基礎,從村莊社會人口結構的優化方向找到突破口,將出去的人引回來,并提升留下的人相應生存和發展技能,進而提升村莊治理效能,從而才能增強村莊內部的凝聚力和對外部的吸引力,進而推動鄉村社會的良性發展。因而,村莊治理效能提升與鄉村社會穩定和發展之間也是一種互促關系。
村莊治理效能提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國家的糧食安全,提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發展要求。目前,在鄉村土地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制度不變的情況下,村莊治理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持和提高糧食產量,保證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當前,鄉村耕地存在拋荒現象,如何充分調動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并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資源,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是村莊治理效能提升的應有之義。這也是村莊治理與城市社區治理的最大不同之處,也就更加凸顯村莊治理的重要性。換言之,村莊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判斷標準之一就是國家糧食安全是否得以保障。具體而言,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上,農業生產一方面要由過去的粗放型生產轉變為集約型種植生產,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改良和推廣,提倡科學種田和養殖,培育優良的農作物種子,提高糧食單位產量的同時,全面提高糧食質量。也就是說,村莊治理效能提升應以國家糧食安全為重要目標,并切實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村莊治理效能提升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鄉二元化發展難題、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當前,在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主導的發展體系中,由于鄉村產業布局相對落后、發展相對緩慢,鄉村的人才、資金等過多地流向了城市,從而阻礙了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平等、雙向流動。隨著村莊治理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也會得以優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城市的資本、技術以及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流入,進而推動治理效能的提升。反過來,村莊治理效能的提升還會進一步吸引城市生產要素的流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可以說,村莊治理效能與城鄉融合發展之間也存在著互促關系。
那么,如何提升村莊治理效能呢?從治理視角看,對于村莊這個國家治理基本單元而言,就是要采取分層治理的措施。
村莊的分層治理:私域、共域和公域。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村莊治理主要指向具體事務,主要表現為國家意志的執行與村民自治之間的互動和博弈。村莊雖小但“五臟俱全”。按照村莊事務的利益邊界,我們可以將村莊治理劃分為私域、共域和公域三個層次。私域就是特指村民自家居住與生活的領域,主要是家戶(庭)范圍內的事務,比如家庭生產生活的安排等事務領域;共域就是超出家戶(庭)但還在村莊內部的領域,比如村莊道路的修建與維護、鄰里關系的處置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等事務領域;公域則是涉及村莊內部每位村民利益的領域,比如村莊內部的教育、醫療以及貧困補助等事務領域。根據三個層次(領域)的治理特點和原則不同,私域應遵循個人自決原則,共域應遵循村民自治原則,公域則應遵循國家主導原則。一般而言,三個治理層次的劃分是為了明確村莊治理中不同層次的主體及其責任,更好地發揮不同治理領域的主體作用,實現村莊內部國家力量、社會力量與村民個體力量的協同,從而有效地提升村莊治理效能。
國家力量的嵌入性自主:村莊治理效能提升的關鍵。村莊雖小,但是它是由結構復雜的不同利益群體構成的。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基層治理中國家力量逐步加強,作用方式應區別于過往計劃經濟時代所使用的強力干預,而是應當根據當前鄉村社會和國家發展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因此,在村莊治理中,國家力量可以通過現代治理機制實現對村莊的嵌入性自主,通過嵌入村莊內部的復雜利益關系中調動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同時保持一定的自主性,進而有效地提升村莊治理效能。換言之,就是國家力量通過制度嵌入、關系嵌入和組織嵌入村莊,實現國家力量與村莊社會力量的制度化均衡。
創新鄉村基層治理模式,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只有積極探索和實踐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新機制,才能從現實上改善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進而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