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法治領域改革、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全面深化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姜明安: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認為,法治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改革越向縱深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越向前推進,法治保障越要有力有效。一是實現科學立法層面,必須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二是推動嚴格執法層面,要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通過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等改革舉措,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三是確保公正司法層面,必須強化制約監督,著力破除妨礙公正司法的體制機制障礙,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四是促進全民守法層面,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要改進法治宣傳教育,讓法治走到人民群眾身邊,增強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摘編自《人民日報》
【尹志超:金融助力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志超指出,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承擔著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功能,可通過以下途徑推動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其一,提供融資服務,滿足多元需求。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是支持創新型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這些資本具有高風險承受能力和長期投資意愿,適合支持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許多科技型企業的早期發展都得益于風險投資的支持。其二,分擔創新風險,提供保障機制。保險等金融工具可有效轉移創新過程中的各種風險,為創新型企業提供風險保障;專利保險則可以幫助企業應對專利糾紛,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和技術創新;匯率和利率對沖工具幫助國際化的創新型企業應對匯率和利率波動,降低財務風險。其三,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創新效率。金融市場通過價格信號和信息傳遞機制,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資本市場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渠道,使高成長性企業能夠迅速獲得發展所需資金;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完善,促使社會資本可以更精準地流向最具創新潛力的領域;資本市場的定價功能也為投資者和企業準確判斷市場需求提供了有力依據,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其四,傳播知識技術,加速創新擴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專利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使創新型企業可以利用其技術和知識產權進行融資,加速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其五,構建創新生態,培育創新土壤。金融機構積極拓展服務模式,以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為創新型企業注入啟動資金,通過創業孵化器和企業加速器等工具為其提供成長空間;政府發揮引導作用,以政策為創新活動保駕護航,通過設立創業基金、提供擔保貸款、出臺稅收優惠政策,激發創新活力,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
摘編自《經濟日報》
【喬海曙: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授喬海曙指出,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所需的優質金融服務,需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探索精準有效的優質金融服務實現路徑。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金融業應始終堅持把服務好、發展好關乎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為己任,任何時候都要避免金融過度膨脹,抑制脫實向虛,在支持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二是不斷優化金融結構。一方面,增加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領域的資源投入;另一方面,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以滿足不同規模和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三是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效率,有效降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社會資金在高科技產業的有效配置。四是進一步加強政策協同。強化金融與財政、稅收、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等方面政策的協同,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通過由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專項基金,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政策工具包,健全支持創新發展的資金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建寧: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郭建寧表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理念,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讓人民過上更好日子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過上更好日子,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樸素表達,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就要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要注重從教育、醫療、就業、住房、養老、民生改善、環境治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中找準改革的出發點和突破口,出臺一批人民群眾迫切期待、得到實惠、有真切獲得感的改革舉措,并且把好事做好,把好事做實。同時,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努力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另外,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落到實處必須根除形式主義頑疾。只有根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把基層干部群眾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有效激活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更好匯聚民智,凝聚民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