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國際關系教研室主任、教授)
周邊外交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內容。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周邊外交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完善的體系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周邊外交的宏觀指導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周邊外交的體系框架包括指導思想、宗旨和目標三個方面。
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習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時代指導我國對外工作,包括周邊外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13年10月,黨中央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了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布局,明確了解決周邊外交面臨的重大問題的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以周邊命運共同體為宗旨。中國與周邊鄰國之間既有共同的生態和人文環境,包括共同的邊界、生態,共同的人文、禮儀;也有共同的發展方式,包括共同的經濟、貿易;還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以及共同奮斗的目標,包括共同的家園、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中國發展與周邊和睦的鄰國間外交,和諧共生、義字當先、先義后利、協和萬邦,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與發展,是周邊命運共同體外交的創新實踐,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起始和基礎。
以構建新型周邊關系為目標。中國倡導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主張各國之間不沖突、不對抗,實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體系不是垂直的,而是平等、開放、包容的,是對傳統朝貢體系的超越,更是對劃分等級、以鄰為壑的西方體系的否定。中國追求的新型周邊關系剔除了等級和狹隘的觀念,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推進的周邊外交是真正開放的區域外交,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地位更加平等,態度更加親和,關系更加緊密。
中國周邊外交的具體實踐
從具體層面來看,中國周邊外交的體系框架包括周邊外交的定位、理念、抓手和主要內容四個方面。
以“首要”為周邊外交定位。中國與周邊鄰邦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利益相融,休戚與共。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與時俱進,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對外交戰略適時、及時進行調整,強調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安全為己任。作為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周邊地區成為中國外交的首要,并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親誠惠容”為周邊外交理念。“鄰”的本質要義是“共”。與西方二元對立、強權即公理的思維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和平性、包容性與連續性的特點,提倡多元合一、包容互鑒,主張安鄰、睦鄰、富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秉持“天下遠近大小若一”“遠親不如近鄰”“天涯若比鄰”的思想,推崇親誠惠容、禮尚往來、講信修睦、視鄰為友、“以親九族”的價值觀,不搞“畫地為牢”“親疏遠近”“拉幫結派”“脫鉤斷鏈”。中國主張鄰里之間多來往、常走動,通過周邊外交相知相親、互利互惠,使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周邊命運共同體,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邊界成為和平邊界、友誼邊界、合作邊界、共榮邊界。
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周邊外交抓手。作為當今最有影響、最具活力的亞歐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互聯互通。鄰居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搬走。周邊鄰邦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先行先試的首要對象,沿線、沿帶、沿途國家也是中國的近周邊或遠周邊、小周邊或大周邊。繼承歷史傳統,順應時代潮流,中國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雙翼和抓手,加強與傳統陸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經濟共榮、貿易互補、民心相通,同周邊國家一道實現共同騰飛、和平發展。
以設施聯通、經濟合作、共同安全與人文交流為周邊外交主要內容。由于存在山水相連、地理毗鄰、文化相近、心靈相通的天然優勢,中國與周邊鄰國開展多元化合作具有強勁的需求。其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經濟貿易的深入合作,共同、綜合與可持續安全的穩定以及人文交流的增進構成了周邊外交豐富多樣的內容。例如,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的互聯互動,使中亞從地理上的“陸鎖”地區變成了“陸聯”地區,努力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東南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截至2023年10月,9個周邊國家與中國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12個陸上鄰國與中國通過談判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中國還是18個周邊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中國周邊外交體系走向成熟
中國周邊外交體系逐漸完善、走向成熟,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與發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對國際政治文明建設的重大貢獻。
第一,構建中國周邊外交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周邊實踐和重要內容。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我們有不變的周邊和平外交。這是對“國強必霸”“國強即霸”西方理論的否定,是對所謂“中國威脅論”“黃禍論”的有力駁斥。同時,周邊地區也是我國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區域,是破解發展難題、跳出“安全困境”以及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區域。
第二,構建中國周邊外交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周邊保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基礎,中國同周邊國家,特別是與亞洲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開展合作,不僅促進了世界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也為人類文明進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三,構建中國周邊外交體系為中國區域國別學、國際關系學、外交學和國家安全學等學科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撐。周邊外交的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必將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以及科學、客觀、平衡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提供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
第四,構建中國周邊外交體系集中體現了中外關系的變遷、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鑒,展現了中國開放、包容、磅礴的氣度,有利于破解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其中,發揚以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基礎的“上海精神”,也將促進東南亞國家聯盟、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和“全球南方”國家的團結互助與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