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澤睿(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易華勇(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其中新質生產力的驅動成為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一方面,當今時代的文化產業已不再單純局限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是與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先進的科技水平、創新的思維模式和高效的生產方式,也適應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文化產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緊緊依靠新質生產力的整體賦能。
以科技創新為動能,提升文化產業“感染力”
新質生產力中的技術創新代表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新突破。技術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重塑文化產業生態的力量。先進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改變了文化存在的形式和傳播的方式。以科技創新為動能,文化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物質載體和線性傳播模式,而是以數字化、互動化、沉浸式的形態呈現出強烈的“感染力”。同時,這些技術又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文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方法。例如大數據分析可以挖掘出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規律和趨勢,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受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偏好。近年來,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打造了一系列數字展覽項目:北京故宮博物院打造的“全景故宮”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虛擬文化空間,使觀眾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網絡設備對故宮進行身臨其境般的深度游覽,近距離欣賞故宮的宏偉建筑與珍貴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極大地提升了文化體驗感與傳播力。當然,技術創新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提高文化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擴大文化傳播的范圍和影響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技術可能帶來的文化同質化、價值失范等問題,要確保技術始終服務于人類的文化發展方向和精神境界追求。
以產業融合為勢能,提升文化產業“吸引力”
產業融合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為文化產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科技、旅游、金融等產業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以產業融合為勢能,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這些產業之間的要素流動和資源整合,形成有機的產業生態系統,從而提升文化產業的“吸引力”。例如,在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融合方面,科技作為一種外部驅動力,不僅改變了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方式,還創造了新的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同時文化也為科技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價值導向,推動科技朝著更加人性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在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方面,旅游的本質是一種體驗活動,而文化是提升旅游體驗的重要因素。通過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可以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對文化體驗的需求。同時,旅游也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臺。對于文化產業與金融產業而言,它們的融合構成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金融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和風險管理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新的領域和機遇。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實現了文化產業、農業、旅游業的“三產聯動”。在注重田園風光、鄉土元素保護同時,建立多個村落文化博物館、舉辦特色鄉村節慶活動以及開發旅游資源項目,促使“文產蛋糕”越做越大。今天的中國,文化產業融合實踐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這些活躍著的時代案例充分證明了文產融合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清晰指明了中國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以人才培養為機能,提升文化產業“生命力”
人才培養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現實的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創新型人才、跨學科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其產生的機能也是適應社會結構變化和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首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符合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邏輯,培養創新型人才可以激發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升級。同時創新型人才的創業活動也有助于帶動文化產業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其次,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反映了知識融合的趨勢,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從而促進不同領域知識的交流與碰撞,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多元的思維方式;最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順應全球化時代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產業也日益走向國際化。國際化人才具備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夠在國際文化市場中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云南麗江的文旅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態勢,文旅產業收入更是再創新高。這一斐然成績得益于麗江市政府在人才建設方面推出的一系列積極舉措。政府不但精心建設了文旅人才培養基地和“文化名家工作室”這兩種重要平臺,還積極組建文旅高端智庫,創新性地推行“黨支部+企業+非遺傳承人”發展模式,為麗江當地的文旅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人才支撐,并且提升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生命力”。
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能夠反映出時代良好的精神風貌與境界追求。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新質生產力在科技創新、產業融合與人才培養層面的整體賦能。從長遠來看,新質生產力提供的動能、勢能以及機能推動著文化產業的科技創新、產業融合與人才培養,顯著提升著文化產業的“感染力”“吸引力”與“生命力”,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新的道路與方向。
【本文系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閾下國家文化安全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研究(23BKS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