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體經濟、講好改革的故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平: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指出,新時代新征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做強高等教育這個龍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形成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首先,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高水平數智化教育體系,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其次,必須著力提高創新能力,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高校要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同時,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最后,要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系統深化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切實以改革新成效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摘編自《人民日報》
【夏杰長: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夏杰長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多措并舉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體經濟沃土。第一,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夯實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必須立足人多地少的國情,打好農業基礎,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第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面向未來,以新型工業化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著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工業企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第三,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拓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聚焦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方面跳出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即充分發揮其滲透功能強的特征和優勢,通過服務業與相關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實現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相互促進和雙升級,進一步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兼顧、綜合施策,通過優化服務資源配置,加強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服務對接和資源共享,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服務。第四,健全相關體制機制,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的有力支持,需持續優化并動態調整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摘編自《經濟日報》
【汪婭岑、汪橋紅: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講好改革的故事】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汪婭岑、汪橋紅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正確方法論,講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也需要堅持正確方法論。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講好改革的故事,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理論宣講工作走深走實、出新出彩。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也是做好新征程理論宣講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推動改革的主體力量,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回應人民群眾的改革關切和利益訴求,才能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講到人民的心坎上,落實到人民的行動上。另一方面,堅持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也是做好新征程理論宣講工作的動力源。只有順應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不斷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才能提升宣講工作新質效,打開宣講工作新天地。此外,堅持系統觀念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也是做好新征程理論宣講工作的思維方法。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不斷健全完善理論宣講工作體系,積極構建“大宣講”工作格局,才能不斷增強理論宣講工作的整體效能。整體謀劃、系統推進,以“高質量宣講”助力“高質量發展”,才能不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理論宣講工作的新貢獻。
摘編自《光明日報》
【葉淑蘭:推動建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葉淑蘭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的建構對于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需要明晰和平負責任的外交形象定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打造剛柔并濟的外交形象以及加強融通中外的外交話語傳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建構需要遵循形象塑造的內在客觀規律,其目標是追求真實、立體與全面的中國形象,以及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建構需要明晰和平大國、負責任大國、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定位,以新型國際關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內容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打造剛柔并濟、義利兼顧、兼容并蓄、與時俱進的形象風格。當然,外交形象建構涉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國際互動,也離不開對外形象傳播“音量”的擴大與“質量”的提升。大國外交形象建構需要從國家戰略傳播角度出發,建構融通中外的外交話語體系與戰略傳播體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