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論壇創設以來的十年經歷,見證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進程和養老服務業的探索與發展成就,見證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英明決策與戰略部署,同時也體現了論壇可持續的社會價值,而今年的主題定為“科技助力養老服務”,無疑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借此機會,我和大家分享三點看法。
第一,需要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上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動。因為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的世紀國情,現在我們已經從輕度老齡化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并將不可逆轉地快速步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伴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時期出生的數以億計人口進入老年階段,我們將很快進入高齡化高峰期、護理需求高峰期,未來十年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將更加嚴峻,而發展好養老服務業無疑是解決好誰來為中國老年人養老這一世紀難題的關鍵所在。但若缺乏統籌規劃布局、各方高效協同的應對舉措,沒有適合國情的養老服務業大發展,只是按部就班地采取行動,我們將無法有效應對老齡化高峰期的到來,就可能出現難以承受的社會風險并從社會領域向經濟等領域傳導,而未來五年將是至關重要的應對窗口期。因此,現在迫切需要提高全社會對發展養老服務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高度,將黨中央確立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融入國計民生發展規劃和各項社會經濟及文化政策中,真正以國之大事的清晰定位,通過有效匯聚和創新性地配置政府、社會、市場與家庭及個人的資源,以及建立高效協同的運行機制來解決養老問題這一家之大事,這應成為當今社會的高度共識,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采取有效行動。
第二,超常規的老齡化需要以超常規的舉措來發展養老服務業。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全面快速的國家現代化進程帶來的最具綜合意義的社會發展進步成果,它決定了中國的老齡化具有超常規性,這種超常規性不僅表現在規模超大、速度超快上,而且同時伴隨著快速的高齡化、少子化和家庭保障功能式微以及養老需求日益復雜化、養老文化日益多元化。在這種情形下,發展養老服務業也必然需要有超常規的舉措。首先是要突破發達國家應對老齡化的一般市場邏輯與社會邏輯。因為先行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都是伴隨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而自然演進的現象,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用半個世紀甚至一個多世紀才走完的進程。如果只是參照發達國家按部就班地“從容”應對,將至少要付出一代人的老年生活質量代價。因此,我國需要樹立超常規應對的積極理念。其次是要充分發揮中國制度的優勢。這種優勢至少包括:黨的領導是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公有制可以為全面快速發展養老服務業提供有力支撐,社會財富持續積累和各種資源日益豐厚亦為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相應的經濟基礎,我們面臨的不是未富先老的局面,而是需要創新性地配置資源并尋求適合國情的養老服務發展新路。在這方面,將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公益社會結為一體,通過公建民營或者政社合作方式顯然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行之道。換言之,是要真正匯聚公有制資源包括土地、公共設施、公共財力來主導養老服務業發展,通過完善財稅政策(如慈善公益稅收減免等)、健全社保制度(如建立護理保險等)、激發內生動力等來吸引社會資源、撬動市場資源以及家庭投入,走出中國特色的超常規應對老齡化新路。再次是要因地制宜、綜合應對、多條腿走路。我國幅員遼闊,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與養老文化等存在差異性,這決定了發展養老服務業需要因地制宜,而綜合應對必須以尊重老年人意愿為前提,聚焦失能老年人與高齡老年人群體,以有效供給滿足真實需求為目標,促進養老服務設施就近就地統籌規劃布局、機構養老服務連鎖化、社區養老服務綜合化,在滿足機構養老服務剛需的同時,將助力老年人居家養老作為基本政策取向,做到多條腿走路,分類分層滿足老年人需要。
第三,借助科技力量助力養老服務業大發展是必由之路。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創造的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時代,發展養老服務業自然離不開這一重大背景。回顧人類迄今的歷史可以發現,從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所開辟的機械化時代到電力的發展和使用所開辟的電氣化時代,再到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為核心技術所開辟的信息化時代,前三次科技革命都促使生產力以幾何數增長,人類生活方式因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第四次科技革命在進入本世紀后已全面興起。伴隨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不可逆轉地進入了數字化、智能化時代,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及其轉化工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治理方式都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以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現實社會,并獲得與時代相適應的發展進步。如機器人的日益廣泛使用使人類感受到空前危機,電子商務直接影響到實體店的生存與發展,互聯網金融改變了傳統金融格局,網絡約車使得傳統出租車行業的出行模式被顛覆,人人都離不開手機,支付不需要現金,今天的生產與生活及治理都離不開網絡與信息平臺了。這一切均表明第四次科技革命一開始就將幾乎所有人都卷入其中,數字化、智能化加上網絡世界可以虛擬化,顯示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革命性與顛覆性更加異常激烈,其對人類社會的廣泛且深刻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前三次。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將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并借助新科技力量助力養老服務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攻方向,同時認真研究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諸多議題。如利用數字化有效對接養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真正做到以有效供給滿足真實需要;借助養老服務大數據模型,助力養老服務決策更加科學透明,并為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提供科學指引;借助網絡平臺,將訂單式養老服務選擇權交給有需要者,由此促使養老產業健康發展;借助智能化助老器具的研發應用,助力老年人維持生活自理能力;借助機器替代人工照料,彌補人力不足并緩解老年人孤獨;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養老服務政策制定者、研究者、服務者需要認真考量的重大問題,并需要得出正確結論。
在科技助力養老服務實踐中,需要做好如下事情:一是在科技創新與應用中必須注入人文關懷。在養老服務領域,數字化、智能化都不應當是冷冰冰的技術手段,而是彌補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溫情工具,為此,必須防止沒有人文關懷的技術創新,更要杜絕數字化帶來社會割裂,成為新的弱勢群體制造者。
二是科技助力養老服務應當在普惠與個性化兩個層面同時發力。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老年人既有共性的需求也有個性化的需要,國家應當著力推進普惠性的助力養老服務發展的科技進步,同時也應當引導并支持個性化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這方面的政策指引特別重要。
三是必須切實提高養老科技產品的質量。從現實出發,養老服務的剛需日益高漲,老年人的購買能力也在持續提升,但結果卻是形熱實冷。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養老服務業質量不高,人們缺乏足夠的信任。因此,無論是養老服務中的科技產品研發還是技術手段應用,均需要有高質量標準并接受有效負責的監管。
總之,在超常規的人口老齡化面前,我國必須以超常規的舉措來應對,而借助科技力量無疑是正確的選擇與出路。以中國制度之優勢,加上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強勁競爭力,我們應當有信心解決好中國的養老問題,并以自己的成功實踐來證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本文系作者2024年10月19日在第十屆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論壇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