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施樹成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培育新時代“興農人”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推動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思政課解決的正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立足新時代新發展要求,農林院校應不斷創新思政育人模式和教學方式,以社會實踐為契機,貫通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厚植學生“三農”情懷,激勵新時代“興農人”投身鄉村、扎根基層,用青春和智慧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服務“三農”內生動力。內在驅動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原動力,是激活主觀能動性的“能量密碼”。思政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學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對象,也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參與主體。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用好用足社會實踐這個廣闊的“大思政”課堂,激發和釋放學生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內在驅動力。積極引導學生走進鄉村開展調研,撰寫調研報告,立足鄉村發展現實需要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對策,更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智力支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實踐感悟,通過講述鄉村振興進程中黨的領導、黨員的模范作用、典型人物勵志故事、鄉村發展變化等,將親身體驗感悟升華為奮斗精神、內化為優秀品質、外化為實際行動。思政課教師應積極組織優秀實踐團隊走進社會實踐思政課堂,匯報調研成果,引導學生交流經驗體會,并針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講深講透講活背后的精神和道理,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具體,提高實踐思政課的育人成效。
發揮教師主體作用,全力培養學生服務“三農”意識。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主渠道的教學主體,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通過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環境的創設等環節,對學生思想形成、道德養成、品格塑造起到正向引領和導向作用。農林院校思政教師應立足學科專業特點和學生成長所需,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抓好用足社會實踐“大課堂”育人渠道,努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能力素養,同時更好發揮實踐課堂對學生思想洗禮、精神砥礪作用。進一步強化創新思維,精心謀劃實踐教學方案,立足地區風土人情,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創新教育模式,開好“科技小院”思政課、“田間地頭”思政課等,以“沉浸式”“體驗式”方式,引領學生感受新時代以來農業農村的偉大變革,在領略鄉村振興生動實踐的同時,為學生解答好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等方面困惑,厚植學生“三農”情懷,激發其刻苦成才、振興鄉村的強大動力。充分利用廣袤鄉村田野這一最“接地氣”的大課堂,深入開展農耕文明教育,培育耕讀精神,讓學生深切體會勞動艱辛和收獲喜悅,并結合農耕文明歷史和文化內涵,讓學生學習古代先賢的智慧和品質,了解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光輝成就,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領學生積極投身“三農”工作。“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擁有了這種深沉的情感,便會產生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貢獻青春力量的無限動力。實踐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要發揮好社會實踐思政課堂的育人作用,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博物館等形式,積極挖掘其中的愛國主義元素,精心設計議題,以瞻仰、朗誦、角色扮演等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愛國主義精神洗禮,激發其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廣大農林院校應深入挖掘鄉村振興典型人物的事跡,組織學生調查走訪模范共產黨員、農村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等,特別是邀請扎根基層創業就業的學生代表,講述其在鄉村振興中貢獻青春力量、實現人生價值的感人故事,發揮好榜樣的示范作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堅持實踐導向,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引導青年學生奔赴鄉村一線、扎根農村奉獻,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