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侯仰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在廣大農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和鄉村振興、藝術鄉建密不可分。在這方面,民間文藝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間文藝是人類在與自然共生共存中創造的,反映人們生產、生活和審美追求的文學與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包括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間表演、民間習俗等等。在鄉村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為新時代文化振興賦予強大的能量。中國的鄉建藝術異彩紛呈、別具一格,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千百年來無數能工巧匠和普通民眾的聰明才智。北方的四合院,黃土高原上的窯洞,皖南的徽居,福建的土樓,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的吊腳樓等,都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物產,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的精神價值,反映著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風度、精神氣質。古村落的選址布局、空間組合、營造技藝、裝飾裝修等無不透射出濃郁的人本追求、人文精神。
藝術鄉建通過弘揚依然保留在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滿足村民和外來游客的審美追求。藝術鄉建既包括有形的建設,即“塑形”,如整體規劃、個體建設、室內室外裝飾,還要包括無形的建設,即“塑魂”,建設一個有鄉土味道、有文化靈魂、有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
在“塑形”方面,民間工藝如農民畫、剪紙、雕刻等可以發揮主力軍作用。主題好、形式美是農民畫的兩大特點,既可以創作農民畫工藝品、農民畫紡織品、農民畫紀念品等系列農民畫文創產品,還可以用于鄉村美化。例如有“中國十大畫鄉”之美譽的浙江省衢州市余東村,村里的農民畫家“白天扛鋤頭,晚上提筆頭”,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創作,形成了當地一道特別的風景,走出了一條從“一幅畫”到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雙豐收”的藝術振興鄉村之路。
在“塑魂”方面,民間文學有獨到的優勢。以民間歌謠為例。民間歌謠歷史悠久,是生產和生活的藝術描述和口頭記錄。民間歌謠好學易唱、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往往用最簡單的語言揭示最深刻的道理,鮮明、直接地表現人們的精神向往、自我追求、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普通民眾的氣質、審美、想象力、創造力和聰明智慧,充分彰顯在其中。民間歌謠中的勞動歌、情歌、兒歌至今在廣大鄉村備受喜愛,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慰藉心靈、活躍生活、傳播知識、教育后代、凝聚人心的作用。
藝術鄉建成功與否,關鍵要看優質文化資源能否與村莊、村民融為一體。村民與村落是一個整體,是當地文化的創造者、承載者,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持久地保護其特有的民俗、信仰、技藝、人文環境等文化遺產,也只有他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藝術家、專家學者作為藝術鄉建重要的一方,要把新的藝術和理念植入鄉村、植入農民的生產生活,但要注意,必須與傳統的鄉村生活相結合,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避免出現與鄉村整體景觀不協調、千篇一律、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因此,藝術鄉建必須體現一個“鄉”字,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真正感受鄉土風物之美、民藝之美。
藝術鄉建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同時,還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利益需求,促進共同富裕。這個共同富裕既是村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是城鄉的共同富裕。
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推動產業發展,沒有產業就留不住人,鄉村振興就是空話。產業興旺是根,文化傳承是魂,生態宜居是基,人丁興旺是本,這里的產業,也包括文旅產業。藝術鄉建應在深入發掘自然景觀與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培育特色文化產業。數據顯示,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鄉村,比如剪紙、泥塑。如今全國各地已設立非遺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設立在脫貧縣,這些非遺工坊,在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山東省費縣朱田鎮崔家溝村的“費縣手繡”非遺工坊,面向脫貧戶、殘疾人、老年人、婦女等特殊群體,推行“培養+傳承”模式,采取“固定+靈活”就業方式,送貨到戶、工資日結,帶動500余人實現就業創業,人均年增收2萬~3萬元,為促進當地群眾致富、手繡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的社會實踐證明,藝術鄉建可以有效助推農村環境美、村民心靈美,進而實現農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城鄉共同發展。我們相信,隨著藝術鄉建進一步開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民間文化和非遺項目被挖掘出來、弘揚起來、傳承下去,讓傳統工藝再次回歸生活,讓傳統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