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艷(西安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
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揭示了法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內在深層邏輯,深刻理解和把握內蘊機理,進一步釋放與弘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治理效能,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全面依法治國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定準航向、把穩航舵。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才能深刻把握人民根本利益之源,錨定正確奮斗目標,才能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汲取智慧,充分激發一代接著一代干的強大動能。此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黨充分發揮領導作用,不斷推動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深化,又促進政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法治軌道運行的過程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過程。“在法治軌道”運行具象了黨在法治引領、規范和保障國家各方面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在法的實施領域,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領導人民執行并遵守憲法和法律。這意味著黨的領導保證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均在法治軌道運行。另一方面,在法的規范領域,法治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發揮著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軌道”形象呈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軌跡范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可見,黨的建設本身亦深深鐫刻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命題之中,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定向穩舵的重要責任。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中國法治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人民先后進行了新民主主義法制探索、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長河,各國法治建設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他們或基于適應市場經濟現代化之需開展自下而上的革命,逐步實現法治;或基于政府效能管理之需開展自上而下的變革,迅速推動法治。
長時間以來,黨中央立足于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進行重大理論創新,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并確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論指南。
規則之治與現代化治理績效高度統一
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可見,法治是一套與人治相對而生的治理模式,它通過限制權力,擺脫了人治的非理性,在場域日漸擴大的“陌生人社會”建立起信賴。法治也是與現代化建設相伴而生的治國方略。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技術革新迅猛發展、交流互通日益頻繁,無論是經濟問題、人才教育科技問題,還是政治問題、軍事問題、外交問題,都需要在法治軌道中才能最大程度解決。可見,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實現法治也合乎邏輯地蘊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
歷史和實踐證明,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平穩運行,必須厲行法治,依法治理最可靠、最穩定。法治的現象表征為規則之治,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理為良法善治。二者統一作用,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保障。在現象表征層面,一方面,規則之治強調使用統一、普適、長久、穩定的規則來治理,這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普適性和穩定性確保了治理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同時,規則的穩定保證行為人對行為結果的可預見性,促使人理性選擇,既是減少社會沖突、增強社會成員信心和信任的有效方式,又是形成有序社會環境的治理良策。另一方面,規則之治的結果與現代化治理績效的要求高度統一,依靠法律統一各治理單元行動,避免碎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在內在機理層面,一方面,“良法”強調緣法而治之“法”的良好。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中,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立法方針,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的踐行理念。另一方面,“善治”強調治理過程要依循良法之本意。基于此,我們黨提出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針,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最重要的價值精神凝鑄于法治建設之中。由是觀之,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目標需求與功能定位依托“法治軌道”得以充分彰顯。黨和國家事務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又豐富了世界法治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不斷自我更新
現代化在多個維度推動著法治建設。一方面,現代化既需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效能提升,也要求確保治理法治化。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革新呼吁法治發展,呼吁各項事務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市場經濟要求法治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化要求法治體系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科技快速發展既需要法治保障,又在提高法治工作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方面釋放強勁動力,推動中國法治進程不斷前進。民法典的頒布與實施,形象地展示了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革新為特點的現代化是中國法治的內驅動力這一命題。因循歷史發展的足跡可以看到,現代化是人類不斷革新與更新的系統化進程,它意味著現代化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未來,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也將不斷自我更新和迭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對法律體系、法治理念、法治實踐全面升級的概括表達,法律體系、法治理念、法治實踐的全面升級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領域實現了現代化。在具體實踐中,無論是于宏觀上提出的“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系統工程建設,還是于微觀處實施的協同立法、訴源治理、審計監督,以及把新技術廣泛應用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等,無一不是法治建設迭代升級的展現。2035年的宏偉藍圖,描繪了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壯麗圖景。這一藍圖不僅是對法治領域建設目標的深邃表達,更是對全國人民法治信仰的堅定承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通過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深化法治理念、強化法治實踐,我們將逐步構建起一個更加公正、高效、權威的現代化法治體系。
從歷史和現實可知,中國實現法治現代化將是人類法治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也將改變世界法治格局。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或者說作為人口規模、地域廣闊、社情復雜的超大型國家,在這樣的國家實行法治,不僅是規模更在于一些創新性制度的有效實踐必將影響世界,必定創造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來的正確的道路,用中國式法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人民在法治問題上的歷史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