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綠色發展強調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經濟活動的創新與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源。面對全球環境挑戰和資源約束,綠色發展是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綠色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發展綠色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生產力體現了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必須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需要勞動者既深刻理解人與自然關系、把握自然規律,又能夠創新創造新型生產工具,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既深刻理解和把握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和政策法規,熟練掌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普遍性的知識和能力,又大量儲備關于所處地區的地方性知識。勞動資料是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重在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勞動對象是生產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為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必要物質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要根據本地區自然資源狀況、生態環境容量、經濟發展潛力等因素,把握好綠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詳情
綠色消費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消費集中體現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決定了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及其流通交易和再循環利用各個環節,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根基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誠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理念的提高,人們對綠色產品價值更加認同。綠色產品市場需求擴大與供給結構升級實現了積極互動,以及綠色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同時,綠色技術革新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對節能環保技術、碳捕獲、碳封存等綠色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作為生產的前置條件,以追尋市場開拓和價值鏈攀升。綠色消費不僅要求企業采用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還要求企業改進生產設備和能源結構。綠色消費及其產業鏈綠色化趨勢的不斷延伸,衍生形成了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新業態。只有通過綠色消費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產品的經濟價值,助力打通生活、生產、投資、技術、能源結構和衍生業態等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各個環節,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詳情
農食系統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農食系統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更是發展方式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張媌姮在《中國環境報》撰文指出,當前,我國農食系統在保量提產優結構方面存在技術瓶頸,其綠色安全也急需科技助力,同時以消費端促農食系統減排的力量較弱。鑒于此,急需加強科技創新,將其作為安全穩妥實現農食系統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一是以多元目標為導向支持系統化、跨領域科技創新。以多元目標為導向凝練形成農食系統重大科技需求,聯合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能源、信息、消費等領域開展重大科技攻關。二是重視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為產業賦能。注重發揮全產業鏈中有話語權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立足全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上中下游產業鏈向綠色、低碳、數字、智能化發展。三是進一步加強餐飲消費端的“科技含量”。結合健康膳食需求,加大對消費端的綠色低碳政策支持力度和宣傳教育力度,增加消費端話語權,從消費端倒逼全產業鏈的優化升級。詳情
綠色基礎設施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
綠色發展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環境保護為基礎、以經濟綠色增長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旨在建立一個可持續、公正、綠色的未來。劉孝斌、郭柳妍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工作需要從五個方面著力:一是發揮空間規劃先導作用,因地制宜畫好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圖。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需求,制定差異化規劃內容和建設標準,實現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城市生活品質提升、服務能力水平提高。二是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計劃表,通過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工作手段,劃分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編制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是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打通綠色金融賦能綠色基礎設施快車道。創新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模式,加快綠色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實施,有序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四是堅持創新驅動,探索在特定區域內構建新型融合綠色基礎設施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大力提升基礎設施生態品質。五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詳情
?。ü饷骶W記者徐倩陽整理)